洋务派代表人物、南皮人张之洞,是晚清重臣之一。他提倡并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政绩卓著,不但为维护清廷统治作出了贡献,还情系故乡,留下了很多故事。
张之洞一生很少回故乡,13岁回乡应试,在晋州暂住,跟随时任晋州训导的亲戚张钺就学。他14岁进入南皮县学,考取秀才名列榜首;16岁应顺天府乡试,考中解元。之后,他在21岁时回南皮安葬父亲,并守墓一年;23岁时又在南皮举办清平团练;25岁因患脚气,从济南回南皮,住数日后赴任丘。当时,他的同乡好友季崇文在胜保军中任职,欲引荐他,张之洞回信谢绝。
张之洞被誉为办学狂人。他认为“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任湖广总督的18年,他兴办的学校为全国之冠。同时,他始终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选畿辅学生二百人就学湖北各学堂。南皮县一百人,天津府各属一百人。各学堂愿不收学费,答公兴学之劳。公援束脩之义,捐费二千五百两。明年三月……一万四千八百两俸银捐充学费,先后于就学各生中选派四十一人游学日本。”
据民国版《南皮志》《沧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赴湖北就学的学生中,南皮35名、沧县22名、盐山3名、青县6名、交河1名。东光县龙王李村学生李省三去湖北学习,张之洞给他签发的“两湖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凭照”,现存于南皮寨子镇张祝山博物馆。
当时的湖北教育吸收了西方教育先进理念,很多沧州学子经过在湖北学习成为有用之才。比如,当时沧县高庄子(今属南皮)的刘烔文,学成后任直隶省教育厅科长,并创办了沧县二中(现沧州一中)。
张之洞1903年回南皮之时,适逢年关,他宴请族人。和亲友谈到南皮的教育时,张之洞深感南皮“地处偏僻,风气尚未大开”,又听说南皮没有新式学堂,村童仍在读私塾,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决定自筹资金,办一所新式学堂。他用慈禧太后的赐银5000两,以及历年所余的俸银12000两,在家乡双庙购地17顷,建起慈恩学堂。学堂占地40余亩,余地出租,租金作为办学经费使用。慈恩学堂于1904年兴建,1907年竣工开学,设施十分齐全,有教室、寝室、伙房、餐厅、图书馆、议事厅和风雨操场等。慈恩学堂如今已发展为南皮第一中学,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
还有一年,张之洞回乡扫墓。在湖北受张之洞资助的学生正放假在家,听说张之洞回来了,纷纷拜谒。这些学生约有二三十人,他们在张之洞所住院内肃立静候。一名随从手持学生的名册,恭立一旁,待张之洞步出,将名册递上。当时,张之洞头戴风帽,面目清瘦,步履迟滞,站定后两目微睁,问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并鼓励他们用心读书。
光绪三十年(1904年),肃宁县的刘春霖考取头名状元。按照惯例,新科状元可到全国各地去巡行。刘春霖到了湖北武汉并拜见张之洞。交谈中,张之洞兴致勃勃地大谈在湖北兴实业、办教育的政绩,最后以长者的口吻说:“你正年轻,很有前途,以后要小心谨慎为是。”刘春霖谨记前辈训导,后来做事更加小心谨慎,曾几次拒绝高薪出任日伪政府官员。
张之洞是书法家,师法苏(东坡)体。他的族兄、军机大臣张之万家藏有南皮出土的《刁遵墓志铭》,他看后称赞其书法“在北魏中为第一”,字写得“神采遒丽”。当时沧县张旗屯(今属南皮)的王国均是清末金石家和收藏家,急公好义,张之洞敬其为人,为其撰写了铭文。清末献县郭马坊村的秀才郭柱峰为民请愿,替民申辩,最终使村民的差徭得以减免。为了记载这件事,村民刻碑置于村口。碑文由郭柱峰的亲戚、时任湖南学政的温忠翰撰写,由张之洞书丹,碑刻现存。
如今,南皮县相关部门成立了张之洞研究会,为其建立了墓园、纪念馆等,张之洞的旧居也得到修缮。南皮一中校内和沧州名人植物园内,还立起了张之洞塑像,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