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沧州的一名心理危机干预师,参与公益活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时间里,我帮数百名青少年解开了心结。
为爱出发
我是从2011年开始参加公益活动的。
那一年,我在朋友的邀请下,参加了一场志愿服务活动。在那场活动中,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受助人,都收获满满。
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有一次,一位好友向我寻求帮助。他们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升入高中后,因为生病耽误了不少课程,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产生了心理问题。
我为朋友家的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教他如何面对挫折。一段时间以后,那孩子重拾信心,学习成绩和抗压能力都有所提升。
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在参加公益活动时遇到的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那些来自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
从那以后,我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免费帮助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上。
唤醒梦想
“刘老师,我考上大学了,是我喜欢的专业,谢谢你的帮助!”这是我多年前收到的一条短信,发信息的人是我曾帮助过的一个男孩儿。
我是5年前认识这个男孩儿的。当时,这个男孩儿正读高中。他的父母平时工作特别忙,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再加上男孩儿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父母的说教加重了他的逆反心理,导致男孩儿对学习产生抵触。
我通过和男孩儿父母交流,得知男孩儿喜欢画画,于是帮他找了一位美术老师,并经常陪他一起去上美术课。
在这期间,我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那个男孩儿。大约一个月后,他对我敞开了心扉。他觉得父母不关心他,还觉得以他的学习成绩很难考上大学。
我从男孩儿的兴趣爱好出发,一次次地鼓励他。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月,男孩儿告诉我,他不但要考大学,还要报考美术专业。
我当时高兴极了——男孩儿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要学会包容、接纳,帮助他们唤醒梦想。
24小时“在线”
这些年,我经常晚上下班后直接去做公益。朋友调侃我说:“每逢节假日,刘勇不是在做公益,就是在去做公益的路上。”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我觉得,作为一名志愿者,尤其是从事心理咨询活动的志愿者,就应当24小时“在线”。
通常情况下,心理问题很难凭一次交谈就能解决。为此,每次参加公益活动时,我都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号留给受助人。只要受助人联系我,不管多晚,我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在我看来,受助人能主动联系我,这不仅是求助,更是一种信任。
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参与公益活动的十多年时间里,虽然忙碌,但帮助了这么多孩子,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