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第08版:08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行走在生长《诗经》的土地上

左靖华 张徽贞 齐斐斐

叶嘉莹先生(右二)2003年在河间

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古典诗词世界的殿堂级人物叶嘉莹走过百年人生,离开了她一生挚爱的讲台和诗词,飘然而去。诗人已去,诗魂依旧,一些沧州文化人也始终记得,她在河间留下的足迹以及对诗经文化传承的真诚指教——

叶嘉莹先生走了。

11月24日,听到叶嘉莹先生去世的消息,河间市文化局原局长田国福大脑一片空白。想起叶先生来河间的那一幕幕,他眼泪落了下来。他说,叶嘉莹先生对于诗经文化、对于他个人的事业助力太大了,是先生的鼓励和期待,让他为《诗经》和诗经文化做了一些该做的事。

此生,叶先生“只为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中国诗词。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将中华诗词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凡是与诗词有关的事情,叶先生都乐此不疲。

行走河间寻根《诗经》

2003年8月26日至29日,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北戴河金海园宾馆举行,叶嘉莹先生和中国诗经学会夏传才会长受邀参加。其间,夏会长向叶先生介绍了2002年诗经研讨会在河间召开的盛况,介绍了时任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的诗经斋以及他的《诗经》版本收藏,引起了叶先生的浓厚兴趣。她急切地想来河间,感受一下毛诗发祥地的深厚文化底蕴,追寻毛诗的传承历程。夏会长乐意作陪,于是,中华诗词研讨会一结束,他们就直奔河间。

田国福得知两位先生要来,电话联系了《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时任总编辑刘桂茂。刘总编很是重视,派两报记者全程采访,跟踪报道。

2003年9月3日,在时任河间市副市长张文汉的陪同下,叶嘉莹先生和夏传才会长首先来到田国福家中。田国福请叶先生观看了由左炳文撰稿、孙正开拍摄制作的《诗经情》专题片。叶先生很是激动,说自己原来对河间不甚了解,今天让她对河间有了新的认识。《诗经》是中华文化之根,因为“毛诗”的存在,《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才得以流传至今,因为毛亨、毛苌在河间的传承,才让“毛诗”不致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之后,先生一行来到田国福的诗经斋。由于2002年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诗经斋搬到了河间市文化局西厢房。进门前,田国福指着匾额介绍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为后学题写的。”叶先生说:“史树青是我同班同学,我们都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

进屋后,田国福向两位先生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珍贵藏书,还重点介绍了清代音韵大家、河间苗夔的《毛诗呁订》。在河间市文保所文物库房,田国福向叶先生介绍了毛公墓北侧出土的一方墓志。看到这位文化官员对藏品如数家珍,叶先生不住地夸赞,对他投入大量心血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十分肯定。

参观完诗经斋,田国福拿出亲拓“君子砖”朱拓,及2003年第6期《收藏》杂志送于先生。杂志中《毛诗故里续新篇》是对他《诗经》研究与收藏的报道。田国福在书眉处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钤印,并加盖“风雅宜人”闲章一枚。叶先生则录旧作“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赠诗经斋主田国福惠存。这首诗,正是叶先生一生跌宕多艰,却赤诚光明、寸心如水的真实写照。

因《诗经》结下深深缘分

离开诗经斋,一行前往毛公书院旧址、诗经村、君子馆。在毛公书院遗址,田国福指着一片平地说,这里就是毛苌墓,“文革”时被毁了。叶先生转动目光,没有说话。他看出先生眼里的失望,也知道先生是心怀“朝圣”“寻根”的向往而来。于是,他向先生介绍了河间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心恢复毛公书院原貌,方案正在制定之中;还准备打造君子馆、毛公墓等诗经文化旅游区,建设《诗经》碑林。叶先生这才高兴地说:“没有毛苌就没有中国诗词。《诗经》是老祖宗给河间留下的宝贝啊。”还说,好的方案一定要切合实际,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干下去,就一定会实现,而不致半途而废。她勉励田国福:“作为主持一方的文化官员,肩上的责任更重,要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干好分内的事。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办实事,老百姓会永远记住你的。”

叶嘉莹、夏传才等先生的鼓励,给了田国福极大的精神助力。他在心里对自已说,决不能辜负先生的期待。2005年,田国福捐出了他获得市长特别奖的2万元奖金,立碑并重修了毛公墓。墓修好后,他专门去向叶先生作了汇报,先生十分高兴,说,你不是个人在做,是代表沧州人民在做这件事。

冥冥之中,因为念念不忘,有些缘分如此奇妙。11月24日下午,沧州孔子学会在隐酌书吧举办了一场《诗经》读书会。田国福的女儿田艳芳主讲,其间提到叶嘉莹先生在河间的行走,并讲到一件趣事:当年在田家,80岁的叶嘉莹先生抱过田艳芳8个月大的女儿,非常喜欢,田国福怕弄脏先生衣服,赶紧接过来,说,孩子快快长大,长大了跟着奶奶去读书。18年后,孩子居然真的考入了南开大学。而下午刚说起这件事,晚上就听到了叶先生百年离世的消息,着实令人感叹。

叶嘉莹先生去世第二天,田国福把叶嘉莹先生在河间留下的影像资料找了出来,请一位朋友做成了9分30秒的视频短片《有匪君子》,发到河间诗经文化研究会的公众号上。昨天,河间诗经研究会和河间市诗词学会一起举办追思会,诵读《诗经》与叶先生的诗词,以表达怀念与哀思。

诗歌赠予的生命力量

叶嘉莹在河间行走的过程,当年沧州两报作了详尽报道。《沧州晚报》以《千春犹待发华滋》为题进行报道。参加采访的记者李宗兆,现任沧州大运河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提起当年采访叶先生,他这样说:“见到80岁的叶嘉莹先生,让我感到特别震撼的是,什么叫作美,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美。先生的举止言谈处处透着东方人的修养,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称她为‘穿裙子的士’。我们的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与美。”

作家彭玲说:“2003年夏,叶嘉莹先生踏访九河故地,到河间寻访《诗经》。我作为《沧州日报》记者前往采访,初见即为先生的优雅知性、低调朴实及深厚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一路踏访,80岁的先生脚步轻捷,思维敏捷,侃侃而谈中时时面露凝思之色。当时,只知她是大学的学者,后来才知道,这位谈吐不俗的老人原来如此不同凡响。对她的经历过往了解得越多,越是心生敬佩。人生何其有幸,认识师者如斯。虽然一生只是一面,却再难忘记。每年夏天,我去狮城公园看荷花,总会想起那短暂的相见相识,因为记得先生曾说过,她的小名叫小荷,她一生最喜欢荷花。”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给叶嘉莹先生的颁奖词,可谓一语道尽平生意。正像叶先生自己所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因为许多像叶嘉莹先生这样热爱《诗经》的人们,诗经文化得以在沧州传承弘扬。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诗经》,诗经文化以各种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化育心灵,提升审美。

文化的传承与诗歌赠予的生命力量,贯穿叶嘉莹先生百年人生中。斯人已去,忆犹难忘;诗魂依旧,唯吾海棠。

2024-11-27 左靖华 张徽贞 齐斐斐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7346.html 1 行走在生长《诗经》的土地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