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君伊 本报通讯员 刘建玲 张诗启
说起煤炭码头,不少人的固有印象,是乌黑的煤污水,是四处飘散的粉尘,是全身煤灰的码头工人。
可进入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业港区内,却运煤不见煤、卸煤不起尘,整个港区如花园般干净整洁。就在不久前召开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会上,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绿色港口发展”试点任务荣获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在这里,黄骅港煤炭码头实现煤粉尘近零排放,为破解煤港大气污染“瓶颈”问题所作出的贡献,是满满的“加分项”。
煤港是如何变为“美港”的?
以“智”抑尘
曾经的煤港,设备一转,煤尘飞上天,“遮天蔽日”的煤尘成了煤港变美的“拦路虎”。从根源上解决煤尘必须建立完整的抑尘体系,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立足抑尘、扼尘、防尘,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治尘“组合拳”。
“黄骅港的煤尘治理效果达到了98%以上,这得益于公司强化自主创新理念和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探索和钻研。”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介绍。
沿着铁路线,运煤火车进入港口的第一站便是翻车机房,从这里开始,煤炭正式交到港口,智慧抑尘技术同时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探索煤尘治理,洒水是关键手段。可水洒在哪?洒多少?如何与煤炭混合?怎样解决冬季洒水结冰问题?看似简单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科技探索。”汪大春介绍说,经过多次实验和数据分析,技术人员发现,煤炭含水量在千分之七左右可有效抑制起尘。为达到源头治理效果,黄骅港在翻车机底层振动器给料漏斗和溜槽上面设计安装了喷嘴、电磁阀等洒水降尘设备,实现了分层洒水、煤炭与水均匀混合,从而确保煤炭通过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传送过程中各个环节,煤粉尘浓度降低98%以上。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就此诞生。技术应用后,实现了洒水落差小、水资源利用率高、冬季洒水不结冰等,彻底改变了北方煤炭港口冬季洒水除尘困难局面。该项技术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并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在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作业现场,煤堆场、翻车机房、装船码头,处处可见的环境监测感应装置就像24小时值班的“环境卫士”。现场设有18台环境监测感应装置,实时收集各项环境指标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生态环境管控系统,结合煤炭外含水、天气变化等因素综合分析,适时进行煤炭预防性补水,最终实现精准抑尘、用水智能调度。该系统经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从翻车机底层抑尘系统到堆场智能补水系统,从现场监测环境分析到全流程智能控制,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对煤炭运输全过程中的煤尘进行了全面、精准的管控治理,实现了煤粉尘的超低排放。2023年,黄骅港场界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所规定的场界浓度达标限值的十分之一。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