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智”造“活”水
抑尘主要靠水,黄骅港地处盐碱滩,淡水资源匮乏,煤港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水文章”。
“为了化解淡水供应难题,我们规划了‘两湖三湿地’,向大海要淡水,向天空要淡水,向科技要淡水。换言之,就是利用长江流域等来港船舶的压舱水、回收处理后的煤污水、雨季收集到的雨水这些低价值水源,进行储存后回用于生产,每年可节约400万立方米左右淡水资源,节约用水成本约2000万元。”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李冬说。
据了解,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的“两湖三湿地”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水系,各湿地、湖泊相互连通、分级处理。例如名为“汇芳园”的一块湿地先储存含煤污水,经过自然沉淀后,再流入“莲园”进行二次沉淀处理。“莲园”的水满了,就可以转存到“和园”。当冬天水资源收集匮乏时,港区内依然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
“三水”的循环利用,让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实现了生产用淡水自给自足,达到了降本增“绿”良好成效。
黄骅港位于渤海之滨,周边土壤盐碱度高,植物存活率低。国能黄骅港务公司通过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选择抗盐碱植物等方式,以港区闲置场地资源为基础,建成了总面积约180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地和水域,生态绿化覆盖率达32%,有效提升了生态碳汇能力。
“煤港”变“美港”,逐步从愿望变成了现实。港区内“两湖三湿地”鱼虾成群,吸引了许多鸟儿停留栖息,周边环绕着错落有致的绿植花卉,花园式港口建设让这座煤港焕发着勃勃生机。
“智”启未来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改善港口环境,不仅仅是让港口变绿,还要为往来船舶提供降碳服务。”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刘鹏说。
自2016年起,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累计投资1.36亿元,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全部21个泊位的高低压岸电系统,年岸电使用量超过400万千瓦时,是沿海港口中岸电接电次数最多、使用效果最好的散货码头。
“接下来,黄骅港将通过船舶绿色能源供给设施建设和新能源集疏运车辆应用,打造煤炭运输绿色航运走廊和绿色公路集疏运通道,全面提升‘路—港—航’全产业链清洁化发展水平。”刘鹏说。
黄骅港绿色生态港口建设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赢得我国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我国首个获得“中华环境优秀奖”的港口企业、五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等荣誉。
今年年初,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承担“绿色港口发展”“煤炭码头全流程设备远程集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两项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并以98分高分顺利通过验收。
今年6月,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煤三期码头入选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名单。根据试点任务安排,煤三期码头将通过实施风力发电和光伏设施建设、码头设备能效提升、生态能源管理平台建设等6项重点任务,力争于2027年建成零碳码头,打造煤炭专业化码头零碳建设样板。目前,零碳港口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