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葫芦丝教学工作已经很多年了,目前在沧州有一家工作室,同时还和朋友经营着一所艺校。平日里,我除了从事葫芦丝教学工作之外,还经常举办公益讲座、参加“传统乐器进校园”活动。
去年3月,我在报纸上看到沧州星月社想要开设葫芦丝公益班的消息,便第一时间与他们的负责人王平取得了联系。
王平告诉我,沧州星月社是一个主要由孤独症家庭自发组成的公益组织,他们习惯称孤独症儿童为“星儿”(星星的孩子)。孤独症没有特效药,智力障碍、社交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狭窄、情绪异常等表现会伴随大多数患者一生。
听着王平的介绍,我的心一个劲儿地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帮助这些孩子,想要用音乐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回归社会。
可是理想并不等于现实。
“星儿”们纪律性不强,在课堂上,有的孩子会突然跑出去,有的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还有的孩子整节课都在自言自语……当然,最难的还是教学,光是教会孩子吹响葫芦丝,我就用了两个月时间。
但不管多难,我都坚信,他们只是学得慢了些,但一定能学会。
一遍教不会就教两遍,两遍教不会就教三遍……“星儿”们闹情绪的时候,我就陪他们一起玩儿,他们什么时候开心了,我什么时候再教。就这样,“星儿”们慢慢掌握了葫芦丝的吹奏要领。经过半年多学习,有的“星儿”已经学会了《小羊羔》《粉刷匠》等曲子。
“星儿”们的成长令我欣慰,艺校学员及其家长的理解则让人感动。
出于安全考虑,“星儿”外出时,身边通常有家长陪伴。为了方便“星儿”家长陪同,我有意将公益课安排在每个星期日的下午。这个时段,艺校原本是有授课安排的,但当学员及家长得知事情原委后,纷纷主动找我调课。一位学员家长说:“赵老师,教孤独症孩子吹葫芦丝是好事,只要公益班需要,我们的上课时间随时都可以调整。”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那天,沧州星月社葫芦丝公益班的“星儿”们第一次登台表演。
从小到大,我参加、组织过无数次演出,从未紧张过,但那一次,我紧张得不得了。直到“星儿”们登上舞台,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自信,我知道,这次演出没问题了。
演出结束后,台下数百位观众向“星儿”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
“星儿”们高兴极了,家长们也流下了泪水。那天,我们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的每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如今,沧州星月社葫芦丝公益班已有十多名学员,有的“星儿”已经会吹十多首曲子,甚至有的“星儿”还当起了“老师”,教志愿者吹奏葫芦丝。
希望更多有一技之长的热心人士加入沧州星月社,一起关注孤独症群体,爱他们,帮助他们,为“星儿”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