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第06版:06

用文学“听漏”

——读王秀云长篇小说《请沿当前道路行走》

史丽娜

王秀云的长篇小说新作《请沿当前道路行走》与大家见面了。在寒冬到来之前,抢先到达了一份温暖。

我仅用了两个晚上,就读完这部长篇小说的电子版。读完后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抑制不住地激动。一是王秀云为长篇小说量身定制的名字,贴切到严丝合缝。普通的一句导航提示语,一下子点亮长篇小说《请沿当前道路行走》的主题:一条扶贫干部振兴乡村的跋涉之路,又是老百姓满怀期待的脱贫之路。二是王秀云面向普通的选材。正因为都是身边人的平凡故事,才会产生出如此强烈的画面感,如一场真人版电影再现。三是王秀云干练精准的语言,真是增一字嫌多,删一字嫌少。我当时在电脑上打出一行字:向生活致敬!但是小说给我回应的是另一条信息:好作品必须把文学当回事,否则很难让作品有一个匹配的高度。

睡不着,就乱翻手机,刘醒龙长篇小说新作《听漏》研讨会的消息吸引了我。刘醒龙表示,“听漏”是一个工种。上海一些街道的石库门非常窄,却是文物,不能随便碰,更别说挖。但埋在石库门地下多年的水管腐烂后在漏水,却不知道哪一段在漏。从而有了一个工种:听漏。听漏者听力好,有经验。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就上班了,手拿一根铁棒,趴在老旧的石库门地面上,一趴就是半小时,一动不动,聆听地下自来水管可能出现的漏水声。这些人昼伏夜出,很不起眼,做的事情却了不起。

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听漏”人,作家就是,王秀云就是。用文学“听漏”。好的作家就是把这些从生活中“漏”出来的边角料,整理出来发挥其历史作用,让人们知道“听漏”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流程和细节。而把枯燥乏味的扶贫工作写成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并让人爱不释手,却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做到的。尤其用文学“听漏”的作家,他们不仅用文字雕刻了时光,也雕琢了生活的路、文学的路。

王秀云这部书,讲述了三代人同走的一条乡村振兴路,从方云普、钟有鸣到潘小白,在一代代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十里村人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穷,一点儿点儿丰盈起来了。回过头来,越过旁边第一代扶贫干部方云普斑白的双鬓,我发现这条路他们走得崎岖艰难却充满了温暖。像这个村庄的表情一样,在每个人的眼神中由昏暗一点儿点儿闪出光亮。

书中一些描述贫穷的句子,一直在我心中徘徊。丫丫说蒋力:他不是傻子,他没办法不当傻子。太穷了,穷得只能当傻子。傻是一种对穷的逃避。这些话比穷本身更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抬不起头来。所以当贫穷出现了级别,需要精神脱贫时,一些人内心的脆弱便是致命的。像丫丫,她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他人捐赠是另一种贫穷。她只能用戾气赶走自卑。这是丫丫心中的痛,是被贫穷逼到极限的无奈。同样,贫穷,是蒋二龙醉酒后口中的“当不成像样的儿子,当不成像样的哥,眼睁睁拆散相亲相爱的两个人。穷,你让人不是人”。在十里村,贫穷以换亲、夜半偷玉米等各种细节展现,现实得让人心酸、泪目。泪水是贫穷的武器,但又能改变什么呢?

这部村庄脱贫史,通过扶贫干部的一本日记、几户典型的村民、几种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经历,演绎了宏观环境下一些特殊干部和村民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汇集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

不得不说,王秀云对十里村这条单行路,审慎、思辨。生活中那些需要规避的地方,不要把它们放在对立面,而是要到对面去观察它们,发现并得到启示的点,拿捏好个人与生活这么近、那么远的尺度。把那些感知和记忆像《追寻逝去的时光》那样留存下来,让其中的能量在世间发酵、放大,维护历史与现实的默契。

贾樟柯导演用了22年拍摄的电影《风流一代》即将上映。这是反映底层人生活状况的一部电影,贾樟柯称那些人是“被时代撞倒的人”。所以人们说他是“在人的缝隙中架起照相机的人”。王秀云的这部小说用了 25 年才创作完成与大家见面,聚焦的同样是炊烟下、泥土中摸爬滚打的百姓。他们都是以文学“听漏”的方式,再现了在生活中不被重视的、在贫穷中挣扎的身影。生命的意义因此彰显。

刘醒龙还说:“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科学规律,文学一定要做文学的事情。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其品质、修养和幸福指数远远高于普通人。”

我相信刘醒龙这句话的适用性,也知道王秀云是个从骨子里一直把文学当回事的人。文学给予她的远不止这部书,那些“黄金屋”“颜如玉”早已成了她忠实的陪伴。王秀云把她居所窗外的一个湖,在内心里命名为马尔克斯湖。水波荡漾、草丰花美的湖,正是她心中文学世界的美好映象。她用她的心灵搭建的文字世界,犹如马尔克斯湖的水波声,共鸣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中。王秀云所走的这条路,聚光、聚气、聚人间美好。她习惯了每天对着马尔克斯湖说一遍那句提示音:请沿当前道路行走。

2024-11-28 ——读王秀云长篇小说《请沿当前道路行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1360.html 1 用文学“听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