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第07版:07

沧州新“家”新“战场”

本报记者 宁美红

颜景华开始一天的工作

去年,颜景华从外地来到沧州工作,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从山东济宁到天津再到沧州,这些年,颜景华的工作地点不断变动,每一次变动,都是他在事业上的重新起航。

频获大奖

10月23日,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苑公司)营销副总颜景华参加了第六届亚洲氢能产业创新应用展览会暨合作论坛。这次大会上,工苑公司荣获“2024亚洲制氢装备创新企业奖”。

领奖台上,颜景华拿着获奖证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并不是工苑公司第一次获奖。今年六、七月份,工苑公司先后获得了2024氢能前沿“金氢奖”“绿氢核心部件技术先锋绿氢荣耀奖”。这些奖项,与工苑公司研发的亲水型聚苯硫醚纤维隔膜密切相关。

颜景华介绍,这款亲水型聚苯硫醚纤维隔膜,在电解水制氢上突破了国外的“卡脖子”技术,可替代日本一家公司的第四代隔膜。“氢能源前景广阔,在化工、冶金、半导体、光伏、大健康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些年,全国每年需要的高温除尘用聚苯硫醚纤维滤料和碱水电解制氢用纤维膜达万吨,其中只有少量中低端产品为国产。如今,在解决这项‘卡脖子’技术后,此类环境和能源膜材料实现了全产业链国产化,为众多企业降低了成本。”颜景华说。

新技术、新工艺,为工苑公司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让公司的订单纷至沓来。中石化等大型制氢企业前来寻求合作,清华、北大等众多知名高校也采用工苑公司生产的隔膜。颜景华表示,预计今年公司的年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至8000万元。

“沧州高新区把盈创科技园的17号楼提供给我们使用,5年内免收租金,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产业转化基金……”颜景华说,沧州是公司的福地,也是自己事业重新起航的地方。

好友今成“战友”

“来吧,咱俩一块干!”2020年9月13日,颜景华刚从玻利维亚回国,便在机场接到了李振环的电话。很快,颜景华到天津和李振环面聊,并决定一起创业。

李振环是工苑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景华和李振环是高中同学,两人还是同桌。李振环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此后又到天津工业大学任教,颜景华则进入山东的一家造纸企业。两人的生活轨迹越来越远,他们不常联系,需要彼此帮忙时,才打个电话。再次听到老同学的声音,他们没有寒暄,而是直入正题。

在接到李振环的电话前,因为种种原因,颜景华退出了熟悉的造纸行业,为了自身发展,他跟着一个项目组去了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回国后,颜景华再次站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而在打这通电话前,李振环正苦于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氢能源,作为科研人员,李振环比普通人更加明了氢能源的重要性,也知道哪项技术受国外掣肘。解决“卡脖子”技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这“最后一公里”成了他的心头大事。成立企业,自己“孵化”,对李振环来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一个有管理经验,一个有技术,两人在深度交流后,从朋友变成了并肩奋战的“战友。”

“新家”

“事儿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对于沧州这个新“战场”,颜景华如是说。他觉得,个人的发展并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而是跟着时代的大潮向前走。

颜景华说,来到沧州可以说是搭上了顺风船:天津工业大学和沧州合作建设研究院,搭建起了企业孵化的平台;沧州高新区规划建设中国膜谷,将为公司吸引来更多同行;沧州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之间通勤一个来小时……

颜景华参与了公司从前期准备到投产的全过程。他对高新区的营商环境连连称道:“高新区领导主动为我们牵线搭桥,和区内企业天瑞星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企业安装设备时,要改变厂房格局,高新区领导主动帮我们协调。”颜景华说,企业发展涉及到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问题,高新区管委会的体贴服务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公司发展向好,是对颜景华的最好回报。他坦言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当年在玻利维亚的项目组中,一个熟识的人都没有,但他想去,就义无反顾地去了;膜材料领域他从未涉及,他想干,就从头学设备管理、研发等专业问题,自己慢慢钻研。

颜景华有很多“强迫症”式的习惯,这是他给这些习惯下的定义。

无论前一天睡多晚,第二天他总会在早上6点准时起床;他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的工作事务写下来,为此,还在办公室准备了一个支架式的写字板……这些“刻板”的习惯成了他认真工作的印证,也成了他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的见证。

“公司发展越好,我就越有成就感,对沧州就越有认同感、归属感。”颜景华说。

2024-11-28 本报记者 宁美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1366.html 1 沧州新“家”新“战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