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斐斐 杨金丽
冬日的阳光,温暖和煦。在运河区新儒苑小区的一套房子里,爱心汇聚,温暖异常。这里,就是“沧州小家”的所在地。
“爱心小家”是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为救助异地就医的大病患者及其亲属提供帮扶的地方,主要为患者家庭提供食宿、就诊咨询、异地转诊、心理疏导、大病救助等志愿服务。“沧州小家”是他们的分支。
11月22日,是“沧州小家”成立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许多曾经在“小家”住过的患者及亲属、参与“小家”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小家”,为这个爱心之地送上祝福。
建立温馨“小家”
安顿病患身心
杨文峰是“沧州小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也是河北省心理学会沧州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开放大学培训中心特聘心理教育教授、注册高级心理危机干预师。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便开始投身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及疑难心理问题的处理工作。
2021年,应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的邀请,杨文峰参加了“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河南救灾案例交流与协作机制建设展望”研讨活动。交流中,他了解到,在基金会开展的“给大病家庭一个家”项目里,志愿者与入住病友及其亲属在沟通交流时,发现他们普遍呈现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无疑会对患者的治疗进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鉴于此,基金会提出一个构想:既然心理团队能为重大灾难事件中的人群给予心理支持,那么能否也为这些患者和亲属提供帮助?这个提议与杨文峰不谋而合。
于是,杨文峰和志愿者们经过多方准备,于2023年11月22日建立起“沧州小家”。这个“小家”位于新儒苑小区,距离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仅150米。“小家”内部设施完备、整洁干净、温馨舒适,方便患者及亲属住宿等。
一年来,“沧州小家”为103户异地大病困难家庭免费提供住宿。杨文峰还带领志愿者们为患者和亲属做了大量的心理疏导。
100个陌生人的拥抱
让他开口说话
56岁的刘月敏是“沧州小家”的管理员。自从加入后,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家”的建设和各种志愿服务中。一年来,她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14岁的王源(化名)是“小家”第一位入住的患者,来自河南安阳,患有白血病。在北京接受治疗时,他是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对象,也是杨文峰特别关注的一个孩子。去年11月,王源病情复发,情绪几近崩溃。杨文峰得知后,安排王源住到了“沧州小家”。
“孩子吃不下饭,身体瘦得皮包骨,头都抬不起来,也不愿意跟人交流。几次化疗后,孩子的头发已完全脱落。”刘月敏清楚地记得,看见王源的第一眼,他那绝望的眼神多么让人心疼。杨文峰给王源制定了康复计划:每天吃什么、晒多长时间太阳、运动多长时间、几点休息、几点做心理疏导……杨文峰的助理曾容、管理员刘月敏与志愿者们每天都会按照计划给王源做康复。通过9天有规律的生活调理、心理疏导等,王源竟能一口气走出几千米,还能骑单车。现在,王源已回到安阳,身体有了好转。为了庆祝“沧州小家”成立一周年,他专门录制了视频。视频中,王源一头乌黑的头发,精神状态良好,他衷心祝福“小家”越来越好。
22岁的大昌(化名)在“小家”住了34天。他是一名缄默症患者,刚上大学时,不小心从楼上摔了下来,从那以后的4年里,再也没有开口说过话。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一直没有效果。大昌来到“沧州小家”后,杨文峰专门邀请来电台主持人每天教他发音,还陪他一起跑步、坐过山车,刺激他发声。志愿者们还陪伴他寻求100个陌生人的拥抱,用这种方式鼓励他与别人交流互动。渐渐地,从会读一个字到一个词、一句话,到最后能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大昌终于回到了与人正常交流说话的状态。目前,大昌已经参加工作。他说,他是幸运的,在人生的这道坎儿上,他遇到了一群愿意帮他的人,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温暖。
小婉(化名)是一名白血病患者,患病8年,也是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大病患者。从北京某医院转到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病房之前,小婉的身体状况极差。今年1月10日晚,小婉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沧州,入住了“沧州小家”。志愿者们每天都会到医院和她聊天,给予她更多关注和温暖,也会轮流跟她的父母交流,给他们减压。小婉来沧1个月后,走完了22年的人生。那一天,正好是春节,刘月敏和几位志愿者没有回家过年。他们给小婉买来了漂亮的衣服,给她穿上;联系殡仪馆,安排车辆,布置灵堂,给了这个爱美的姑娘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
传递爱
患者及亲属也成志愿者
“小家”一周年活动现场,有两位姑娘一直眼含热泪。她们是刘晶晶和刘宁。
刘晶晶和刘宁都是尿毒症患者,家在县城,每周到沧州来做3次肾透析。一年前,得知“沧州小家”的善行后,她们来到“小家”寻求帮助。刘月敏了解她们的情况后,热情地帮她们办理了入住手续。一年来,“小家”已然成了她们的第二个家,刘月敏也成了她们最亲的大姐姐。她们感恩“小家”,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爱与被爱在这个“小家”里聚集、流淌。
杜梅是一位来自新疆的特殊志愿者。她是一名乳腺癌转骨癌患者,治病期间,丈夫又不幸患肝癌去世。“小家”给予了她太多帮助。如今,她也成了“小家”的一员。采访中,她非常感激:“‘小家’就是我的娘家,我一定把这份爱传下去,帮助更多人。”
一年来,19岁的杨福智是“小家”出勤率最高的志愿者,小小年纪已经是一名初级心理危机干预师。对于这些重症患者,他每天都要去探望两次,给他们按摩,手拉手跟他们聊天,给予他们最温暖的关怀。“小家”只要有人入住,他就过来买菜做饭、收拾家务,那份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还有尚惠荣,时不时地给“小家”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70多岁的李玲,经常来为“小家”的患者及其亲属包饺子、蒸包子,还捐赠了一台净水机;李焕宝是一位中医,专治疑难杂症,来到“小家”的3个月里,每周都会教患者亲属和志愿者们调理身体的按摩手法,带领大家跳健身操;还有中医宋彦君,免费为患者看病、治病,力所能及地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仇序说,目前,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已在全国20个城市建立起40多个“小家”。“沧州小家”以心理支持创新了救助模式,为我国社会救助服务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经验。他们希望带动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建立起更多这样的“小家”,用人文关怀帮助更多困难人群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