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第07版:07

聚力“三化”建设 构建新时代大普法格局

周亮亮

法治宣传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全民普法,实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才能筑牢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新形势下,普法工作要由司法部门的“一家独唱”,变成社会各界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通互动的“齐声合唱”。只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才能更好地提升普法工作成效,从而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推进普法资源集约化。一是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建立由执法司法工作人员、法律服务工作人员、法学理论研究等方面人员组成的普法专家人才库和普法讲师团,为社会普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普法志愿者招募力度,吸引各类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热心人士、志愿者参与普法活动,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

二是培育发展社会普法组织。加大发挥群团组织资源优势,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和其他组织针对服务对象需求成立各类社会普法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间普法组织,积极开展常态化公益普法。

三是统筹普法阵地建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综合考虑地域、成本、资源、辐射面等因素,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专门普法阵地。加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街区)等法治阵地建设,丰富标志性建筑、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区域的法治元素。四是加强融媒体公益普法。完善“报、刊、网、端、微、视、台”一体的融媒体公益普法阵地,促进和支持互联网企业、学校、公益团体等各类组织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公共视听载体等开展法治宣传。

推进普法方式常态化。着力推行实践式普法。通过专项普法、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以案说法、法治实务等举措,推动执法司法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执法对象、服务对象和相关人员开展法治宣传。着力推行融入式普法。把宪法、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制度等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组织执法司法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学专家围绕网络热点问题和事件、开展权威法律解读。着力推行熏陶式普法。动员文艺团体、群众文化团体和个人开展法治文艺创作,组织引导新闻媒体、广告、传播、文化和旅游等行业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自主创作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动漫、微电影、影视剧等公益普法作品。

推进普法机制科学化。一要推动项目化管理机制。完善以社会化运作为核心,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社会普法运行模式,优先与积极承担公益普法责任的新闻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开展普法项目合作,探索建立类别恰当、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社会化大普法项目体系。

二要强化创新引领机制。加强社会大普法工作研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有效经验。开展法治案例等选树活动,宣传参与、支持和捐助普法事业的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发挥法律法规在完善社会大普法格局中的引导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

三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普法多元投入格局,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打造普法公益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对普法事业给予公益性投入,利用社会资金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2024-12-04 周亮亮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8015.html 1 聚力“三化”建设 构建新时代大普法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