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农民,一个玻璃厂的负责人,也是一位诗人,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无论是在春天野花遍地的安静原野,还是在嘈杂喧嚣的玻璃生产车间,他都能把所见所感所悟写成诗词。
56岁的于伍利是肃宁县肃宁镇张泽城村人,几十年来,他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看书、练字、写诗,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诗般美好。
创办武垣诗社
说起自己的特点,于伍利称:天资愚钝,做事执着。这里面的“执着”就包括写诗。
于伍利家是个大家庭,弟兄八个,家境贫寒。他念完高中后,就走上了谋生之路。在为生计奔忙之余,他也不曾忽略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象棋、围棋以及台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的繁忙,他不得不自我“减负”。其他爱好都舍弃了,唯独看书、练字、写诗始终割舍不下,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
他喜欢写诗,上高中的时候就写过很多,但那时候他不知什么叫格律、怎么讲平仄,作品只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妻子的一个远房亲戚张振昶。张老师当时是北京朝阳诗社的副会长,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肃宁祭祖,每当这个时候,于伍利就缠着张老师给他讲一些有关写诗的知识。后来,张老师还送给他几本关于诗词的书,他如获至宝,整日研究品读。之后,经张老师介绍,他加入了北京朝阳诗社。
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他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作品也陆续在诗社的刊物上发表。在朝阳诗社举办的一次诗词大赛上,他的作品《八声甘州·秋登京九桥》获得了二等奖。
就这样,他正式开启了诗词创作之路,并和肃宁刘会昌、梁青华等志同道合的诗友们创办了武垣诗社。他们组织肃宁县及周边县市的诗词爱好者们读诗、写诗,开展各种诗词交流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大自然赋予的灵感
写诗,除了多读书修炼文字功底之外,还有生活阅历、生活情趣在其中,打野菜是于伍利的兴趣之一。每年春天,冰雪消融,风和地软,万物复苏,正是打野菜的好时候。于伍利便和几位好友结伴出行去挖野菜。他是这个队伍的“侦察兵”,看哪里的野菜多,就招呼大家一起去。初暖还寒的季节,麦苗开始返青,喜鹊觅食,时起时落,远处不时传来野鸡的鸣叫。看着这幅农村春景图,他展开双臂,仰着头,闭上眼睛,享受那份难得的惬意,之后便以诗记之。
“野菜青青稀簇少,佳人觅觅四寻急。余晖尽染平畴绿,喜鹊双双欲落息。旷野渐幽鸣不断,村姑留恋荷锄离。轻伸双臂微眯眼,任尔春风起发衣。”《野菜青青》。每次打完野菜后,他们或坐在田垄上,或倚在大树旁,久久不愿离去。
每年春季,他还有一个必到的地方,那就是肃宁县万里镇的千年梨园。这片古老的梨园坐落在老唐河堤上,面积几百亩,有不少古树,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里也是贺龙元帅率领军民抗击日寇的战场。每到清明前后,他都会邀请外地的诗友来此赏花、吟诗,这也是梨园的一大盛事。
于伍利喜欢赏春,也喜欢踏秋。有一年秋天,他闲来无事,到野外游玩。那天天高云淡,金风徐徐,他心情豁然开朗,自己也不定目的地,信马由缰。走在秋收后的田野里,能闻到一丝庄稼的味道,他一路走,一路望,时而发现喜鹊,时而发现戴胜鸟。走到一个长满芦苇的大水坑旁,从里面飞起了十几只野鸡,他甚是兴奋,便填词一首《风入松·踏秋》:“秋深风飒抚青黄。旷野信游缰。步惊花鹊喳喳去,戴胜双、缓缓何方?一壑幽深苇茂,锦鸡振羽央央。……”
平常日子皆入诗
于伍利的诗情体现在大自然里,也体现在柴米油盐中。有一年重阳节,于伍利开车去送货,到了野外,有些放松,不知不觉地开始发困。为了提精神,他就放开了嗓子吼诗。
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秋雨中丰收的原野尽收眼底。这一下,他可来了精神,把车放慢,看一路的风景——雪一样的玉米秸秆、悠闲觅食的野鸡、一片片火红的辣椒,他顿时来了兴致,便写下了一首《浪淘沙令·重阳送货感怀》:“野陌雨蒙蒙,秋色纷呈。玉秸似雪辣椒红。美雉酣歌花鹊落,冷面柔风。愈老愈心雄,春梦虚空,吴霜染就去龙钟。莫负夕霞千百媚,志远飞鸿。”
有一年临近中秋的一天,他去接女儿,走到肃宁的京九大桥上,便停了下来,看着列车飞速而过,望着万里田畴,闻着淡淡的玉米香,感慨万千,便写下《八声甘州·秋登京九桥》。
闲暇时,于伍利爱看书写字,而他的妻子爱养花。起初,他并不特别喜欢这些花花草草。有一年腊月,他正在练毛笔字,妻子非拽着他去看花,他虽有些不情愿,但盛情难却。他记得,当时有一种花映入眼帘,它的叶似荷花,形状略小,茎纤细,亭亭玉立,花为黄色,状若飞舞的蝴蝶,甚是惹人爱怜,便作诗《金莲花开》以记之。
不只记录生活,于伍利的作品中很多都在讴歌时代,正能量满满。春游西柏坡,他写下了“慨叹先驱多壮志,天翻地覆占鳌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写下“党旗百载红依旧,筑梦扬帆争上游”。
朴素的诗心,美好的期盼,于伍利静守乡村,用诗意勾勒着生活的点滴,倾诉着人生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