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俯看古黄河,
暮色苍茫接逝波。
冀野风烟同海运,
齐州疆域共星罗。
双桥影暗行人少,
一水春明宿鹜多。
为问桃花三月雨,
白沙滩上几渔蓑。
赏析:
赵暽,字霁光,号曙堂,东光人。乾隆三十年拔贡,著有《橐中稿》。
诗人带着平静恬淡的心情登楼望远。诗中既歌咏了风烟河流的雄壮,又描绘了小桥渔翁的温情。黄昏时分,俯瞰古黄河,暮色与河水相接,河水流淌不止。“接逝波”暗喻“逝者如斯”的时间感。诗人身处庆云县的楼上,看到的是古黄河的支流鬲津河,颔联上句用了更加宏阔的“冀野”一词,或许是为了扩展空间视野。高楼眺望,诗人看到的不只是古黄河,更是整个北方大地,人杰地灵尽收眼底。大地的风烟都随着浪花起伏,眼下风光错落延展,视野无比辽阔。转入颈联,诗人的视线突然聚焦在了近处,一座桥上行人很少,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栖息的野鸭却不少,诗歌氛围因为傍晚而安静祥和起来。这里的“一水春明”很有趣,突然增加了“春”这个季节锚点,眼前的风景也倏然添了季节的新鲜颜色。尾联顺着春光明媚的感觉写下去,说三月桃花绽放,春雨绵绵,落雁滩上的渔翁披着蓑衣忙着捕鱼。意境和缓而恬淡,让登楼望远的视线最后落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春光小桥,三月桃花,这些意象在传统登高作品中不大会出现,本诗中也是中途转折似的突然给出。经历了视角上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变化,这份春景成为星罗棋布的齐鲁风光的一部分,也成为夕阳西下苍茫风景中的一个片段、一道侧影。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登高赏足了风景,收回了视线,突然感慨一句:“啊,原来春天到了!”
“过桥”,在相声的术语中有衔接的意味,指用一个元素把两个故事串联起来。此诗写远处看古黄河,河上有桥,桥上有人。由远及近,中间的“桥”恰恰是本诗中的“过桥”之笔。诗歌前后两种情绪融为一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中心思想的话,那便是:看到一种壮阔的风景,热爱一种朴实的生活。
赵欣雨 齐斐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