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河间市国欣农业技术服务总会(以下简称国欣总会)成立40年。作为国欣总会的倡导者、带头人,78岁的卢国欣百感交集。他说,人生离不开奋斗和梦想,更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他特别想对一路走来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郑重地道一声“谢谢”。
1984年,为解决“卖棉难”,棉农们成立棉花研究联合会(以下简称棉研会),这就是国欣总会的前身。卢国欣的回忆,比这还要久远得多。
三位“贵人”让他尝到种棉甜头
卢国欣说,自己从事棉花生产的第一位“贵人”叫杨根旺。他是一名种棉能手。这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当时棉花短缺,国家非常重视棉花生产。1967年,河间棉花产量很低。县领导从保定市蠡县请来10位师傅,帮助河间10个重点大队种棉花。
当时,卢国欣21岁,是西九吉乡卢村大队的农民。派驻到卢村的种棉能手杨根旺就住在卢国欣家。杨根旺30多岁,比卢国欣大10多岁。他们吃住在一起。在杨根旺的指导下,卢村的棉花产量大幅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卢国欣得到了他的真传,不久就成了县里的种棉能手。
1970年,得知上海棉农用“5406”生物菌肥提高棉花产量的消息后,卢国欣立即把这一信息报告给相关领导。最后,河间组成了一个6人小组到上海学习了近一个月。学习期间,一有机会,卢国欣就会向河间国营农场技术员张德才请教种棉知识。
张德才技术水平高,为人坦诚实在,总是有问必答。他是卢国欣种棉路上的第二位“贵人”。退休后,张德才被聘为国欣总会驻会顾问。如今,老人已86岁,依然在国欣总会从事棉花育种工作。“我们是因棉花结缘一辈子的朋友。”卢国欣说。
1980年,34岁的卢国欣开始种植短季棉。在各种短季棉中,他发现“中棉10号”表现突出。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他慕名前往参观学习,在棉花试验田里,一下子认出了“中棉10号”。当时,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刚分配到中棉所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喻树迅。
喻树迅对这个比自己大7岁的年轻棉农非常赞赏。听卢国欣介绍了卢村棉花生产的情况并提出想成为中棉所的繁种基地,希望他帮助推荐一下,喻树迅慨然应允。不久,卢村成为中棉所的繁种基地,卢村的棉花生产翻开了新的一页。“喻树迅是我的第三位‘贵人’。”卢国欣说,喻树迅长期从事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如今早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棉花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
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
1980年9月,正是棉花成熟期。卢国欣和卢村党支部书记卢占亭借了一辆小卡车,来到中棉所,一下子扎进棉花试验田,帮助科技人员收棉花,还买下了试验田里的几百公斤“中棉10号”。卢村村民多年种棉花,尝到了甜头,决定来年把500亩的小麦田全部种上棉花。几百公斤的棉种远远不够。卢国欣和卢占亭一商量,又悄悄来到附近的繁种村庄,出高价买了1500公斤“中棉10号”,兴冲冲地拉回卢村,预备着来年大干一场。
谁知,1981年春夏之交,河间各村闹电荒,供电所也无能为力。此时正是夏播棉的播种期。节气不等人,卢国欣急得团团转。正在这时,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华北油田第三勘探指挥部(今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的车队调度员付佩正,从他那里借了一台柴油发电机。付佩正是个热心肠,他帮忙把发电机安装在主力机井上。这样一来,保证了夏播棉的及时播种,解了卢村棉农的燃眉之急。付佩正也成了卢国欣种棉路上的第四位“贵人”。
1981年秋,卢村500亩夏播棉喜迎丰收。河北电视台记者吕良春到卢村采访。新闻播出后,轰动了周边五省市的产棉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县领导和技术人员纷纷来卢村参观考察。卢国欣也因此成为省种棉能手。
在卢国欣的倡议下,卢村很快实行“大包干”,耕地承包到户,人们种棉的积极性更高了。
不久,卢国欣接手了一名亲戚的承包地。这样一来,卢家的承包地一下子多了一倍,再按原来的办法,肯定管理不过来了。卢国欣来到北京,慕名找到中国农业大学化控专家李丕明、何钟佩两位教授,取得了他们新研发的化控药。之后,他又来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拜访了李云震研究员,取得了氟乐灵除草剂。卢国欣把这些应用到棉花种植中,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益。之后,每当遇到技术问题,他都会求教李丕明、何钟佩,两位教授也成为他种棉路上的“贵人”。
“贵人”越多事业发展越快
1982年9月,作为棉农代表,卢国欣参加了“中棉10号”现场考察会,结识了中央电视台记者高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纪曙春、《农民日报》记者王子儒。会议结束后,3位记者先后到卢村采访。当时,卢村老百姓因种棉发家致富,几乎家家户户买了电视机、成了万元户。卢国欣家成了双万元户,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摆的是彩色电视机。在那个年代,一些地方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卢村的富裕和活力让记者们震惊了。3位记者都做了重头报道。一时间,河间卢村闻名全国,卢国欣成了全国种棉能手。
1984年,为解决“卖棉难”的问题,卢国欣和当地棉农发起成立了棉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棉研会在棉农种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988年冬,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副部长陈耀邦先后到卢村考察棉研会,对卢国欣的做法给予表扬。1989年4月15日,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风尘仆仆来到卢村,直奔卢国欣家。听完卢国欣的介绍后,宋健点拨他将棉研会迁到河间县城,集资兴办经济实体,努力做吸引大中专生人才的“蓄水池”。
卢国欣立即召开会议,提出集资建议,并带头入股105000元。1989年,他们在河间建起了二层小楼和种子加工厂,吸引了河间、献县、肃宁、任丘四县市86个村的棉农入会,棉花繁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
“如果没有宋健主任的点拨,棉研会可能早就没有了。宋健主任是我们的‘贵人’。”抚今追昔,卢国欣感慨万千。
1995年是国欣总会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当年春天,他们种植的上万亩转基因抗虫棉经央视报道后,受到很多棉农的关注。后来,因为抗虫棉抗虫品系之间的效果有差异,有棉农把棉研会告到了法院,而这几乎关系到棉研会的生死存亡。关键时刻,《河北日报》记者何少明连续写出3篇专题文章,央视记者周墨以《科技官司要慎断》为题进行了报道。接着,新华社记者到河间进行深入调查,写出内参。最后,在中国科协领导的关注下,棉农与棉研会的官司得到了妥善解决。而这也化解了棉研会的危机。卢国欣说:“这些‘贵人’在危机中力挺棉研会,我们永不忘记。”
5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棉研会早已成为国欣总会,昔日的种棉能手也已成为企业家。回首过往,卢国欣感慨地说,国欣总会的“贵人”还有很多,比如,移动营销学科创始人华红兵、《河北农民报》原副总编闻章、中国医学会康复协会秘书长张军……他们在国欣总会进行品牌推广、建设身心减负健康科普基地、开发康养产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我们的‘贵人’越多,国欣总会的事业发展得越快。”卢国欣说,这也让他越来越深地领悟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述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