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第08版:08

告慰父亲

张建华

2000年12月29日,81岁的父亲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5年后,母亲也随父亲而去。

2020年,为了缅怀父亲平凡而又闪光的一生,传承父亲的革命精神,我利用半年时间,含泪写出了3.6万字的纪念文章——《闪光的人生》。

父亲张杰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四个阶段。我从多个角度撰写文章,记述父亲的故事。这些文章分别发表在《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等媒体上。读者们也纷纷撰文缅怀我的父亲,尤其是《沧州日报》刊发的《谁给老八路的墓碑烫了金》,更是感人至深、影响广泛。

在战争年代,父亲带头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出生入死;青县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上世纪50年代,父亲带领群众兴修水利,在唐窑、周官屯修建了排灌两用大闸,从而使运东40万亩旱地、碱地变成水浇地,结束了20万人祖祖辈辈喝苦水的历史;父亲开拓进取,推动洼地、坑塘改造;试种水稻;创建青县农场;集资办电;创办《青县报》……为青县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后来,父亲遇到很多坎坷,命途多舛,然而,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却始终不变。1970年,年过半百的父亲,和他人一起筹建沧州炼油厂。他宝刀未老,雄心犹在,仍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和干劲。父亲在沧州炼油厂工作了14年,直到1984年离休。

离休后,父亲仍情系青县。他多次回青县,帮助青县相关部门撰写党史、落实老干部政策、倡导修建青县解放纪念碑、作革命传统报告、帮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继续发光发热。

2024年1月,为了传承革命精神,青县人大常委会编写了一本书,名为《风采》。书中收录了8位已故的、在青县担任过人大代表的英模人物的故事,时间跨度80年。他们当中,有两位县委书记:张杰、刘德润;三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王维才、邹树林、潘炳忠;两位教育工作者:韩振东、戴俊秀;一位农民:康德厚。这8人中唯一参加过革命战争的就是父亲。该书序言写到:斯人虽去,高山仰止,风范长存。他们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照亮了你,照亮了时光。这本书可以作为一部生动鲜活的党课教材。青县文联原主席韩雪撰写的缅怀我父亲的文章——《烫金的墓碑》长达4万余字,被选为书中首篇。文章以史为据、秉笔直书,再现了父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的一生。

父亲自1939年参加革命,到1984年离休,近50年间,转战冀中,先后到多地工作,而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青县,长达17年之久,并两次出任青县县委书记。因此,父亲对青县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这里有他战斗过的足迹,有他熟悉的农村、可爱的乡亲、坚强的堡垒户和并肩战斗的同志,也有牺牲的战友。他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更热爱这里的人民。父亲生前留下遗言:身后骨灰埋在青县,要永远和青县人民在一起。20年过去了,娘娘河畔,父母墓地上的松柏已蔚然成林、郁郁葱葱,父亲的愿望实现了。2020年清明节前夕,父亲的墓碑被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烫了金。他的名字叫张义,50岁,金牛镇肖庄子人。这位给墓碑烫金的人,是我两年后才找到的。

这也再次印证了一条真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

为官一任,如果在他离任后,仍能被人们在田间地头、街头巷陌时时谈起,深深怀念,那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和荣耀。这,父亲得到了。

父亲去世后,几百名干部群众从青县赶到沧州,为他送行。青县谭缺屯村的农民谭秀增提笔写诗悼念,朴实无华,情深意切,道出了人们的心声,父亲此生足矣!

父亲的精神就像是一棵巍峨挺拔的青松,深深地扎根在青县大地上,枝繁叶茂。

2024-12-11 张建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8832.html 1 告慰父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