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献县狮城文化驿站愈发热闹。每天都会有几十位民间戏曲爱好者来到这里排练,为驿站精心筹备的元旦公益戏曲晚会做准备。
马艳培是小平王乡参军镇村人,也是驿站的负责人,虽然她今年只有34岁,却是一名老票友。马艳培出生在一个文艺家庭,早年间,她的爷爷奶奶在农村组建过一支梆子团,以此维持生计。她的父亲马玉和自30多岁就跟随沧州市区一家梆子团到处演出,敲锣打鼓样样精通,一干就是十几年。
因从小受家庭熏陶,马艳培也对戏曲情有独钟。去年12月,她自掏腰包建起献县狮城文化驿站,置办了几大箱子戏曲服装道具,免费供广大戏曲爱好者使用。一时间,驿站很快吸引来周边村的几十位戏曲“发烧友”。
驿站是大家交流学习的平台。每隔一段时间,马艳培就会组织一场公益演出,让大家登台一展风采。
“刘军芳老师表演的河北梆子《杜十娘》特别受欢迎,每次演出时都是戏迷们必点的节目。”马艳培说,看到台上戏曲爱好者演得尽兴,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她感到特别开心。“组建这个驿站,起初是因为家里人都喜欢唱戏。现在,这里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舞台。”
如今,每次驿站组织活动,都会有周边县(市、区)以及省内其他县市的票友前来“捧场”。
来这里的文艺爱好者除了“老同志”,也不乏年轻人。今年37岁的刘益伟便是其中一员。“我是一名电梯维修工,从小就喜欢京剧,但一直没有系统学习。”刘益伟说,他在献县狮城文化驿站学习一年后,已能表演多个剧目。尤其是他在出演京剧《铡美案》中的包公一角时,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受到驿站其他戏剧爱好者的好评。
看到大家唱得起劲儿,马艳培也乐在其中。“刚筹划元旦戏曲晚会没几天,已经有十几位老年戏曲爱好者来找我报名了。这些大爷大妈真的很让人佩服,像《秦香莲》《蝴蝶杯》这些曲目,他们可以一个人唱整出戏。”马艳培说,“现在,我每天忙着帮大家排练,明显感觉场地已经不够用了。为了让大家都能尽兴,我安排了上午场、下午场和晚上场,大家可以针对不同剧种、不同剧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希望在新的一年,戏曲能为他们带来更多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