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间市,往往被当作废品处理的生锈汽车发电机和破损钻头等旧物件有了再利用价值:经神奇的工艺之手,它们成为再制造产业的全新产品。
河间市共有再制造行业企业290余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重点发展的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河间的再制造产业名列其中。
近年来,河间市以建设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计算机服务器三大再制造产业,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让再制造走向“再智造”。2023年,河间市再制造行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40亿元。
日前,记者走进河间市再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探访点“旧”成金的神奇过程。
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3日,记者在位于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的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正忙着把回收来的起动机和发电机进行分拆、测量、清洗、组装、检测,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汽车发电机和起动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河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公司拥有多项再制造零部件检测和修复的核心技术。
据介绍,河间再制造产业脱胎于汽车零部件回收业。20世纪80年代,当地人自发到全国各地回收汽车零部件,逐渐发展形成覆盖全国的汽车零部件物流体系,并逐渐延伸出起动机、发电机维修产业。近年来,河间市紧抓政策机遇,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中,河间市再制造企业通过采用无损、环保、无污染拆解工艺技术,恢复原机性能,并对原机进行技术改造,再制造后的产品可达到新品性能,还减少了拆解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全国第四家、京津冀首家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2024年1月,该基地通过验收。
为推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河间市对入驻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监控,推进废旧件、废旧金属及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化利用。河间市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利用换件修理法、表面精密处理法等技术,对生产实行严格质量控制,建立了从旧件供应至产品出厂的完整产品追溯体系。
壮大再制造产业集群
搭建再制造产业发展平台
12月3日,走进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占地8000平方米的1号车间,在钻头数控加工中心,记者看到,20多台数控机床正在高速运转,对用于油田钻采的金刚石钻头进行加工。一个崭新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即将诞生。
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钻头及井下动力工具研发、设计和生产的企业。经过20多年发展,格锐特公司已成为亚洲有影响力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制造企业,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在四川盆地地底深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蓬深6井连续攻克了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一举突破9026米,刷新了亚洲最深直井纪录。而助力钻出这座“地下珠峰”的钻头,就诞生于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
目前,在节能低碳制造方面,格锐特公司掌握了刚体敷焊二次强化、胚体热熔二次塑型等先进的再制造技术。通过再制造技术生产的钻头,成本大幅降低。
近年来,河间市建设了占地830亩的京津冀再制造产业园,作为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逆向物流与旧件回收、拆解加工再制造、公共服务保障三大再制造示范体系,形成以逆向物流与旧件回收为前端、以拆解与再制造为核心,以检测评估、安全环保、材料装备、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
如今,河间市再制造产业不断向“再智造”延伸,再制造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年产量1400多万台,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其中3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聚集京津优势资源
赋能“再智造”基地发展
12月3日,在位于河间市的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车间,数十台型号不同的电动机摆在车间地面上,几名工作人员在对电动机进行测试。
再制造迈向“再智造”,关键在于创新引领。2018年,河间市引进国家级研究平台核心技术团队,建立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的资源优势,为京津冀地区和全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服务。
目前,由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国内首条异步电机永磁同步化再制造升级产线,已经投入使用。
“工业用电中,电机占据了60%以上的耗电量。国内很多老旧低效三相异步电机,达不到国家节电的能耗标准,被列入淘汰目录。”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时小军说,他们针对这些老旧低效三相异步电机,采用升级再制造模式,将低效三相异步电机升级再制造为节电的永磁电机,可以提高节电率5%至15%,旧机利用率逾75%。这项新技术从研发到投入实际生产的工程化问题,均由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解决。研究院着眼企业实际,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电机升级产线,并模拟企业实际使用场景完善产品工艺,让这项技术开始在多个行业落地应用。
时小军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和团队成员专心科研,并逐步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当地企业。如今,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为国内唯一面向再制造全产业链、全流程开展创新技术开发与服务的研究中心,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戴绍志(12月11日《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