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第06版:06

每天一首沧州诗 走进诗意古沧州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大家探讨,为古诗平台命名。 ▶新的一年,推出更多沧州古诗平台。

12月15日清晨,随着“每天一首沧州诗”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第376首诗的赏析,这个平台也迎来了一周年的丰硕成果。沧州区域文化专家孙建感慨地说:一年多来,有太多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沧州诗歌的赏析中,他们对文化的执着、深情以及在挖掘文化过程中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激活了文字记忆,延续了文献生命,进一步完善了沧州的历史文化拼图。

首次“开发”沧州诗

对于沧州诗的整理,还要回溯到2011年。那一年,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梁振刚、孙建等文化研究者整理出版了《历代沧州诗选粹》,全书共12册。书籍出版后,引起了沧州各界的广泛关注。但长时间以来,因这套丛书部头大、内容多、不易传阅,所以多被藏于各图书馆和少量文化研究者的书阁中。

为了充分利用推广这份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2016年,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委托我市文化学者潘洪斌编选了《沧诗365》,并将这些历代沧州人所作的古诗印在了2017年的日历《沧州纪事》里。2017年是沧州建州1500周年,《沧州纪事》日历的每一页的正面展现了沧州历史上的大事件,背面则刊印了一首沧州诗。潘洪斌说,在选择这些诗歌时,既均衡了各个县市,也兼顾了各种体裁,大致反映了沧州古代诗歌的整体水平。

有诗,也要有赏析,让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诗歌,以挖掘更多诗歌背后的故事,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让古今相通,让情感共鸣。这些年,孙建等区域文化研究者一直在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普及沧州古诗的道路。

直到2023年初,研究所决定创建“每天一首沧州诗”微信公众号,展开对沧州诗的第一次“开发”。潘洪斌又在《沧诗365》的基础上,增删调整,选出365位作者的376首诗。

平台采用“诗歌+注释+赏析+书法+音频”的形式进行连载。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们齐聚平台之上,承担起宣传沧州诗歌文化的重任。林风莉主动承担起注释的重任,赏析工作则由杨景春、潘洪斌、孙建、曲炳国、王海池、岳明洁、赵欣雨、戴岱、吕永森、强文山、魏秀琴等承担起来。最后审核工作由陈鸿意负责。

百位文化爱好者凝聚“爱”

“每天一首沧州诗”,这个标题是由书法爱好者张克祯题写的,每首作品由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南堤镜湖书社的老人们,还有沧州书法公社以及来自上海、安徽等地的书法爱好者们书写完成。

潘洪斌在这一年中,感触颇多。他在高中时期就对古典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尝试创作,这些年来在读与写的同时,也涉猎了一些诗话、词话,对文艺批评理论也颇感兴趣。在写沧州诗的赏析时,他受沧州学者“安且吉”《微评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刻意放弃了循规蹈矩的鉴赏模式,尝试着自我突破,也和读者形成良好互动。

潘洪斌说,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意识形态也在不断改变,当代作者往往更加注重创新,热衷于贴近时代却忽略了古典传承。他希望通过对沧州古代诗歌的发掘利用,进一步增强本地读者的文学素养,提高大家的欣赏水平。

林风莉是“每天一首沧州诗”平台的编辑者和播音员,一年来,每天工作之余,她就与古诗为伴。她明了每一首诗背后的历史故事,细细揣摩每一位诗人当时的境遇和情感。她觉得每编辑一期,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提升,她希望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优秀作者的作品,使自己也变得更优秀。一年来,每个夜晚都要编辑到深夜,清晨再第一时间把内容发出去,虽辛苦,她却甘之如饴,心底会油然而生充实的幸福感。她说,通过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愫,可以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连接,这些诗就像时光的年轮,细细体会便能看到通照古今的光,那份温暖便会融进生命里。

岳明洁和赵欣雨是一对母子,他们共同为“每天一首沧州诗”撰写赏析。岳明洁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与沧州诗的接触中,她收获颇丰。通过撰写赏析,她强烈地感受到了本土诗词文化带来的冲击,了解了沧州历史上竟有如此多能人贤才。她一边赏析这些作品,一边把它们带到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向年轻人传递沧州地方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赵欣雨说,参与“每天一首沧州诗”的赏析撰写,对他而言是一份意外之喜。无论是整理还是赏析,这个平台都为他带来了许多接触古诗的机会。大学时期,他选修了古典诗歌课程,学习了很多古代诗人的经典名作,然而在接触沧州诗的过程中,让他深入家乡,在这特定地域的大量作品中,获得了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一年来的经历,不仅为他的古典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启发,也为他个人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

吴树强从事古籍文献研究多年,在参与沧州诗赏析的撰写中,他找到了更多乐趣。“我们大家花时间,费功夫,在故纸堆里摸索探寻,有所收获,还能分享给更多的人看,这本身就非常好玩儿。”吴树强说,这是一种点滴积累、还原千百年间沧州历史上的生活情景、激活文献记载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拼图游戏,你找一块,我找一块,凑起来的就是局部甚至全部的鲜活历史场景。

献县文化学者吕永森参加“每天一首沧州诗”的赏析工作较晚,但感触很深。他认为,“每天一首沧州诗”向广大沧州人介绍了沧州诗歌的传统。通过阅读、鉴赏沧州诗歌,让人们了解了古代沧州诗人们的家国情怀,认识了沧州地域的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生成过程。这个平台提高了人们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从而普及沧州诗,并用鉴赏成果揭示出沧州文化内涵,从而为建立有新时代沧州特色、沧州风格、沧州气派的“沧州学”奠定基础。

四个平台

深挖沧州诗歌文化

2024年岁末,“每天一首沧州诗”发布完毕,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又陆续新设了“历代名人咏沧州”“沧州诗坛点将录”“沧州闺秀诗选”“沧州诗话”4个栏目,进一步巩固拓展诗歌阵地,深入发掘沧州诗歌文化。

“历代名人咏沧州”通过历代外地人笔下的沧州人物、风物,来丰富沧州文化。“沧州诗坛点将录”用梁山排座次的形式,对那些有特点的沧州诗人进行一次别致而有趣的梳理,换一种手法二次传播沧州诗歌文化。

沧州自古女诗人较少,因此前人王国均在他的《国朝沧州诗钞》闺秀卷仅收录了王淑昭、张贞范、吴氏、张氏、全淡真、李氏、李绣英7位女诗人。稍后,王国均在写《续钞》时,又发现了何玿玉、于氏、吴端淑、祝韫慧、李莲芳、陈玉秀、管爱莲、韩氏8位闺秀女诗人。自2005年起,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就开始搜集沧州地区各县市的古代闺秀作品,20年来,所获颇丰,近期已陆续推出这些女性作者的诗作,最后将整理出版一部《历代沧州闺秀诗选》。《历代沧州闺秀诗选》将是河北省第一部地方妇女诗选,它的推出将为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沧州优秀历史文化底蕴开辟一条新路。

诗话者,说人说诗,述轶闻,摘警句,涉及诗歌内容、流派、风格、渊源、批评、鉴赏、考订讹误,甚至格律音调,不一而足。“沧州诗话”栏目,既录写沧州人的诗话,也录沧州人写的诗话,旨在丰富提高对沧州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和研究。

写诗、读诗、赏诗、品诗,大家乐此不疲。口中有千言万语,也难以穷尽其中的奥妙,而且大家对诗意的领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新的一年,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的学者们希望有更多诗词爱好者继续关注支持并参与到“开发”沧州诗的队伍中,为丰富沧州区域文化作出更多贡献。

2024-12-17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9850.html 1 每天一首沧州诗 走进诗意古沧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