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珊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政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推进多元化、全方位的救助模式,确保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公民都能够得到妥善的关怀与支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先行先试,树立“物质+服务”救助发展新理念,深化服务内涵,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推进我市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吴桥县的“按需定策,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送医陪护’等服务类社会救助”,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真正的救助,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心灵的慰藉与能力的提升。为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米”,市民政局抽组8名党员为骨干的党员先锋队,成立社会救助创新工作专班;精准挖掘梳理我市“物质+服务”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和难点堵点,详细了解困难群众服务类救助需求,坚持把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物质+服务”工作,讨论项目可行性和实操性。
叩响心扉,问需于民
坐在办公室拍脑袋作决策,这样出台的政策只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解决群众问题,自然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坚持对困难群众“敲门问需”。
为了让政策制定更符合工作实际,更贴合困难群众的真实需求。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员干部站一线,干在前。组织市县两级民政党员干部,先后深入14个县(市、区)、22个乡镇、56个村,走访100余户困难群众,围绕推动“物质+服务”工作开展调研。通过深入困难群众走访、开展座谈、与乡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了解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服务需求、救助模式运行等情况。
党员先锋队队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王国兴作为调研项目的牵头人,他说,在开展走访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部分困难群众难以理解专业术语或复杂的表述;还有部分困难群众因个人经历等因素对调研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因此调研组工作人员没少吃闭门羹。面对群众一时的‘不理解’‘不配合’,我们调研组党员干部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克服困难和阻力,在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用拉家常的沟通方式,以群众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挨家挨户做好政策解释,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党员作为先锋队和主力军,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基层走访,作为连接党员与贫困群众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了解民情、掌握实情的有效途径,更是传递党的温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我们把情况说清了,把问题唠细了,让复杂的政策变得通俗易懂,让群众既能够知晓政策,又增强了对我们的信任感,我们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王国兴说。
先行先试,构建社会救助新模式
结合县域调研结果,经研究我市确定吴桥县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类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工作试点县,先行先试。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协调督导作用,并多次与省民政厅及吴桥县委、县政府沟通,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导吴桥县按照“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困难群众“送医陪护”“康复训练”的服务需求达84%,据此按照《河北省民政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规定的二级目录“社会救助”和三级目录“送医陪护”“康复训练”的购买服务事项,确定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农村60周岁及以上低保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和三级智力、三级精神)开展“送医陪护”“康复训练”服务。将“送医陪护”“康复训练”作为“物质+服务”工作的具体服务事项。
服务项目确定了,如何定好服务标准,又成了摆在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市民政局具体业务办理科室所在的机关第二党支部召开了“集思广益”会,集中运用党员智慧,推动解决业务难题。他们组织市县工作人员先后到吴桥县人民医院、吴桥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县域内4个区域敬老院和1个养护院及县城6所家政服务公司走访,同医务人员、康复专家和护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相关护理知识和护理标准,制定《“送医陪护”“康复训练”服务内容及标准》。
吴桥县宋门乡管庄村的67岁特困供养老人郑现洪家庭情况很特殊。他没有直系亲属,只有一个表弟。其表弟家庭也不富裕,常年在外打工,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照顾他。在郑现洪老人住院期间,如果没有这份来自民政部门的及时援助,陪护将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郑现洪老人是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并享受民政局“物质+服务”救助人员。“水温合适吗?力度怎么样?”护理人员亲切地问道。在老人生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每天定时用中药熬水给老人泡脚,并为其进行按摩,辅助其进行康复训练。除了一日三餐外,护理人员还要给老人理发、清洗衣物……
“现在我岁数大了,有些事情真是力不从心。自从吴桥县民政局安排护理人员来照顾我,我就有了依靠,有了精神支柱,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安排护理人员来照顾我。”郑现洪老人说道。
吴桥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齐洪波说:“特困供养人员在生病住院期间多数无人照料和护理,这项政策的落地不仅能为老人提供专业的陪护人员,确保老人在住院期间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与关怀,更在精神上给予了老人极大的安慰与鼓励。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社会救助不能是简单地给予物资救助,还要通过不断提升救助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救助措施和服务方式,让困难群众不仅暖身,更暖心。这项政策,让老人在病痛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善意,也让老人的家人得以安心工作,不必为陪护问题分心。”
利用创新救助提升社会温度
“如果没有政府找来人照料我,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住进医院?能不能得到精心的照顾……”来自吴桥县曹洼乡崔庄的一位74岁特困供养老人崔贞海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道。崔贞海老人无儿无女,平时都靠侄子照顾。一天,崔贞海老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随即给外地打工的侄子打电话想住院治疗。其侄子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时赶回来,随后他就拨通了吴桥县“物质+服务”工作专线电话。吴桥县政府购买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接到通知后,立刻派车将崔贞海老人送到医院。经检查,老人患有基底节脑梗死,需要马上住院治疗,第三方服务机构又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对其全程陪护和照料。
自开展“物质+服务”工作以来,试点县累计“送医陪护”169人,“康复训练”28人,护理天数3408天,接送车次168次,特殊困难群众就医护理得到保障。困难老年人在生病期间得到了送医陪护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细致周到的护理使老人恢复期明显缩短。困难老人就医期间,由于护理人员无微不至地照护,让他们不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对生病期间的照料也再没有顾虑和恐惧感。由于政府购买服务对困难老年人实行集中统一送医陪护和康复训练,大大降低了困难老年人的就医成本。
“物质+服务”的多元化救助方式,让爱与温暖在困境中绽放,让希望与梦想在奋斗中启航。一个个“物质+服务”的案例,让受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幸福。
党员先锋队队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王国兴说:“围绕社会救助,我们将继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深刻把握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民生新需求新期盼,以‘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为方向,通过逐步实现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递送、资源主动链接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格局,增强社会救助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沧州市民政局在多元化救助方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物质救助为基础,以服务救助为核心,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救助体系,让每一位贫困公民都能在社会的关爱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享受到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