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第06版:06

焦裕禄 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闫凤林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焦裕禄的书,感动至深。

一本是儿童文学《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作者吕丽娜曾多次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这本图书曾在2020年入选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被列入2019年度中国出版协会30本好书。

“他不是千里眼,但他的眼睛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远景。别人眼里是寸草不生的荒地,他却看到将来的沃土良田、麦苗青青。”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将读者的目光吸引过去,激发起人们阅读的欲望。

这是一本并不厚重的书,通过27个生动简短的小故事,让读者们认识这位平凡又伟大的县委书记。它用充满浓郁童趣的文字来解读焦裕禄的精神密码,传递给读者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量。

另一本是《百部红色经典:焦裕禄》。这本书被评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之一,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全景再现”人民公仆焦裕禄真实人生历程,深刻诠释伟大的焦裕禄精神内涵。

作者何香久是沧州人,长年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出版有多部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传记文学及学术专著等。他说:“我试图把这部长篇小说写成一部‘男人书’。传奇的焦裕禄,坚忍的焦裕禄,英雄的焦裕禄,真实的焦裕禄,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底色。”

实话说,这两本书我是流着泪看完的。60年过去了,焦裕禄这个名字依然鲜活,那些故事依然震撼心灵。越读,越能感受到焦裕禄精神的伟大。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从到兰考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老乡“你是谁”的疑问,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老乡热泪盈眶;他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

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患有肝病,剧痛难忍时,他就用钢笔、茶缸盖、鸡毛掸子顶着肝部,日子久了,把坐的藤椅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始终艰苦朴素,他生前用过的棉被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一次,当他听到自己的孩子“看白戏”时,立即拿钱让孩子到戏院补票。

在兰考,焦裕禄只留下了4张照片,其中3张还是别人给他偷拍的。他常说:“镜头还要多对准群众,多给他们拍些照片,多有意义。拍我有啥用?”

他把让兰考人民生活得更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临终前,焦裕禄依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栽了多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在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当中对焦裕禄同志的生动评价。

斯人已逝,“焦桐”有情。

兰考一位80多岁的老伯有一个保持了50多年的习惯:每天一大早,他都要驮着扫帚、簸箕,到离家一公里外的一棵树下扫叶、浇水、施肥。

这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树苗,如今已长成5米多粗、26米多高的参天大树。附近的泡桐树更新了三四代,它仍傲然挺立。这棵树,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为“焦桐”。每个在“焦桐”下休憩的人,都能讲出一段焦裕禄的故事。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正是由于焦裕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人民也把他放在了心中最崇敬的位置。

越读“焦裕禄”,越发觉得焦裕禄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60年来,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不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迸发出更强的活力。这精神,就像一团不熄的火焰,穿越时空,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照亮无数人前行的路。

2024-12-2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0608.html 1 焦裕禄 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