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沧州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和主要抓手,统筹全市资源力量,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提质量,在提升中医药服务吸引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内驱力、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沧州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提质增效,提升中医药服务吸引力。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我市中医药管理部门支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项目建设,指导献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省三级中医医院评审验收,完成6家县级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建设,建成48个旗舰中医馆、471个标准化中医阁,推进市县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中医专科联盟集群。目前,我市已建成骨伤微创、内分泌、治未病等10个高水平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充分发挥市级中医医疗机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三是探索智慧中医药沧州模式。我市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快打造市级中医药智慧平台,建立中药服务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以“数字赋能中医药”为主题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创新中药药事服务模式,我市积极探索建设“统一平台、统一审方和统一煎送”的智慧共享中药房,黄骅市作为全市试点先行开展运营,并在国家2024年数字中医药推进会上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
坚持人才赋能,增强中医药发展内驱力。一是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现在我市已建成1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对全市36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新增10家“西学中”市级备案培训基地,积极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组织了22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二是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我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市县两级中医机构与京津优质中医资源对接,建立定期坐诊、挂职交流、委派培训等协作机制。目前我市11家公立中医院与26个京津名院名科达成合作,柔性引进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4人、岐黄学者3人,他们来沧收徒带教、坐堂问诊。三是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全市已建成21个国家或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80个县级以上名中医工作室、20个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同时拥有2名国家级和12名省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教师、5名国家级和11名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50名市级名中医和50名基层名中医,基本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
坚持传承创新,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一是夯实中医药文化宣教阵地。目前,我市已建成15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7支科普宣讲队,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营造起“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启动市级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对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和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挖掘保护、搜集整理和筛选推广。二是创新中医药科普宣传形式。我市依托南川老街的文化特色优势,设立国医堂、博施中医文化馆,组织知名中医药专家轮诊,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夜市以及义诊、中药辨识、中药加工展示等公益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三是擦亮狮城中医药文化名片。我市继承发展扁鹊、刘完素、张锡纯三大学术思想,开展学术研讨、人才交流、文创研发等工作,多次成功举办张锡纯、刘完素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持续扩大沧州中医药品牌的影响力。
下一步,我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将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积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推动我市中医药工作全方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