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
《汇水河》属于通过个体和家庭命运来表现社会风云的长篇小说。小说篇幅巨大,人物众多,看得出作者范凤驰有一种抒写民族史诗的抱负。小说以民间文化立场、全知全能视角展开叙述,用传统叙事来讲述宏大历史故事,无论人物塑造、情节构架,还是民俗风情展示都是成功的。
多卷本长篇小说的结构很重要,《汇水河》结构宏大而严谨,磅礴而绵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考验着作者的认知力、想象力和洞察力。范凤驰构架这部厚重作品是下了功夫的。作者也谈到,《汇水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他的思考和素材的积累一步步深化。赵冠铭宣传革命、积极抗战、同反动派作斗争,后来领导盐河人民建设新生活,人物具有一定典型性。青年知识分子赵冠铭等一系列追求真理、勇御外侮的仁人志士,在外乡人、革命先驱张同之的引导下,参加“九师学潮”,投入爱国救亡运动,最终成长为家乡的中流砥柱,演出了一幕“英雄死国,壮士救民”的历史正剧。赵冠铭、赵大雨等主要人物立体鲜活,具有典型意义。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心理、行为揭示得准确、充分和生动。这种塑造人物的能力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真切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
小说从人物出发,更重要的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主人公赵冠铭所处的人物关系网是他奋斗、生存的典型环境。小说还刻画了赵大雨、南焕昌、张同之、白光明、赵铁牛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成长都有一个过程,经历艰难痛苦的蜕变。人是克服自我缺陷而成为民间英雄的,小说描写出了各种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复杂心理状态。赵冠铭主张抗日,还组织老百姓一块儿抗日。他从龙湾镇回来跟父亲的对话,就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小说在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的激烈冲突中表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从塑造人物角度看,作者所用的素材大多是真实的,作者处理素材的能力是看他赋予故事多少新鲜深刻的东西,看他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生活。生活可以模糊,但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不可能中立。作者在《汇水河》中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托尔斯泰说:“任何艺术作品中,最有价值而且最有说服力的,乃是作家本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作品中写到这种态度的地方。”
长篇小说作为命运交响曲,统领它的会有一个灵魂。《汇水河》的灵魂就是正大的气象和家国情怀。小说除了写日常生活,还以剧烈的冲突来写人性,写黑暗时也有光明,有绝望更有希望,有屈从更有抗争和觉醒。正是这样,作品中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荡人心魄的情感魅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流水般溢动的文采,成为这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的序曲,读来动人心魄、荡气回肠。小说是写历史,同时也是指向未来,所以小说里汇水河流域的人民命运故事跃然纸上。小说赓续了燕赵大地的红色基因,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了“为河北人民写心立传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说,《汇水河》确实呈现了史诗的品相。这部作品是河北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汇水河》另外的特色是风土人情的精彩展示。风情画、风俗画以及诗情画意之美,是乡土文学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小说忙于讲故事,擅长心灵刻画,往往会忽略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即乡土的风景风情。《汇水河》做到了这方面的展示和开掘。河流的味道、土地的味道、山野的颜色、庄稼的气味、鸟的鸣叫和河流的声响等等。如今,小说不大注意景物描写了,我感觉,乡土作家应该考虑乡土文学阅读审美习惯,把这个特征明显加强。小说家是生活的专家,作者精通汇水河流域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小说,我感受到作者有生活根基,有大量的阅读,有艺术的积淀,有大量的练笔,也对那个时代拥有深入的思考。汇水河畔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民间传说、逸闻趣事、世态人情等一一呈现。我读到杀猪、婚礼闹洞房的描述,非常有趣味,这些冀东南民俗风情的真实再现,给小说增添了无限魅力。
汇水河是滹沱河等两条河流交汇处,这里的生活广阔而壮丽,民俗民风的生活细节耐人寻味,这里没有虚无缥缈的行走,也没有生活之外的传奇。就《汇水河》来讲,如果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小说就是一条奔腾的河流在交汇地激起的美丽浪花。作者从故乡吸收了巨大的营养,以时间换空间,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分析,初取参悟,洞彻审视,创作起来方得心应手。《汇水河》的语言有其地域特色,比如“瞎张”,就是糊涂的意思,比如“撂副”,竟然是办理复杂事物做到圆满了结的意思,等等,都非常有趣。这样的俚语有自身的逻辑和情理,小说既贴着语言写,也贴着人物写,没有飘浮、游离,显示出流畅、质朴、扎实的艺术功底。
更让我看中的是,《汇水河》将社会革命现实、自然融入民间传说、农耕技艺、传统礼俗,显示了冀东南平原地域风情,有一种农村题材小说的优势——风俗画的美。作品语言质朴而富有文采、平实而饱含生动、简约而蕴藏韵味的美质,带着汇水河水的甘洌和清新。书中有的地名、人名,以及环境、风土人情的描写也都是真实的,充满了强烈的地域色彩。这些,都多方面地显现出作品的乡土美学力量。
小说十分注重细节描写,细密,严实。这是小说家的长处和功力。在历史的农耕生活中,从风俗人情、历史叙事,感觉到农村相依相帮、相濡以沫的温情,这种文化的赓续,这种心魂的萦绕,是中国人看中的内在生活,与重齐家、爱国的外在生活一样,都是我们生活的核心。这一带民风中,既讲究忠孝节义、舍生取义,又讲究中庸平衡。这些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家爱家爱国以及悲悯的情怀,开掘出宽广、仁慈的真实心灵。
人物在不同时期反映出的矛盾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看人物和故事,小说有力地回答了历史问题。历史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矛盾和问题。这让我们思考:乡土文化力量的标志是什么?小说揭示了生活真谛,生活的价值取决于人的尊严,而不是取决于他是否成功。
小说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于故事和情感,故事和情感的深刻决定文学品质高低,文学品质又来自于故事背后的复杂性、多义性。如果有更高的要求,长篇小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掘进”。如果还有不满足的地方,《汇水河》对河流的描述少了一些,从实与虚的角度看,还没有能够找到蕴含更为超拔的深刻寓意,这是作家要再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