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盐碱地变身新粮仓,筑起农民增收强力保障;畜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2024年,孟村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村)聚焦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通过抓好科技赋能、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增产达效、农民稳步增收,让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
碱地变良田 增收育希望
日前,在孟村牛进庄乡赵庄子村党群服务中心,赵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已经拢好账,即将为村民分红。去年,赵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种植收入72万元,除了留下29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外,其余全部分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每户村民每亩地有600元的保底收入和349元的分红。
赵庄子村有1000多亩盐碱地,面对种粮收入少、闲置土地增多的现状,赵庄子村“两委”通过领办合作社、科技种田等,实现了农业连年增产、农民稳步增收。赵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趁热打铁,投资建设了面粉厂,通过三产融合,提高旱碱麦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华表示:“现在村集体具备了‘造血’功能,将在和美乡村建设、困难群众帮扶方面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庄子村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孟村大力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兴农富民的缩影。
孟村有36.48万亩耕地,其中盐碱耕地30.26万亩,包括轻度盐碱地24.86万亩、中度盐碱地5.4万亩。近年来,孟村大力倡导科技赋能、规模经营等方式,致力于让沉睡的盐碱地焕发生机,为百姓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顺利推进。2024年,孟村参照沧州市相关方案中的任务清单,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形成工作清单,对主要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挂图作战,确定完成时限,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2024年,孟村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505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同时,立足盐碱地地块分布和河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此外,加快建设农村厕所粪污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投产后产生的有机肥可使全县30.26万亩盐碱地地力得到有效提升。
坚持科技赋能、藏粮于技。2024年,孟村与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将流转1万亩土地,开展盐碱地适宜品种选育及扩繁工作、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攻关,同时,聚焦“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着力打造盐碱种业芯片基地。孟村还与中化集团合作,建设中化农业MAP农场试验田,实现了盐碱地玉米亩产770公斤的重大突破。
目前,孟村与中化集团合作打造的全产业链服务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成为集旱碱麦选种、播种、收储、销售、接单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打造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近年来,孟村坚持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目前,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正帮助鑫鹏家庭农场为旱碱麦申报绿色食品,并申报“鑫鹏三施旱碱麦石磨面粉”为特质食品。2024年,孟村今朝家庭农场的冬枣、金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桃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华超薯业专业合作社的红薯获得了有机食品证书……
孟村还推动冀梨合作社与河北农业大学达成合作,揭牌成立河北省盐碱梨产业研究工作站。该合作社的“富思达”品牌梨产品,2023年5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A级绿色食品,畅销京津等地。
以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孟村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2024年,全县新流转土地2.1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9.6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8.31%。
畜牧扩规模 带动能力强
2024年11月11日,孟村畜牧养殖园区(5G牧场)项目开工建设。养殖园区将采用“牧光互补”的建设模式,通过在肉牛养殖棚舍顶部建设50兆瓦屋顶光伏设施,实现“棚内养殖、棚上发电”。
孟村畜牧养殖园区由华能集团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在满足标准化畜牧养殖的前提下,运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对肉牛的个体信息、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肉牛养殖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养殖效益和肉牛品质。园区还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厂,采用最新的生物菌剂处理工艺,对全县的农村厕所和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进行收集利用。
该项目建成后,肉牛存栏量可达1.5万到2万头,年出栏肉牛2万头,年产生物质有机肥20万吨。养殖园区将成为涵盖肉牛纯种扩繁、杂交育种、养殖育肥、成品销售等诸多领域的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
5G牧场的建设,不仅让孟村畜牧业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还提高了畜牧业的养殖质效。
近年来,孟村立足本地民族特色食品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以肉牛、肉羊、肉鸡为代表的现代化畜牧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肉牛存栏2.5万头,出栏3.8万头,养殖场(户)129家;肉羊存栏11.2万只,出栏15.4万余只,养殖场(户)240家;肉鸡存栏720万羽,出栏2705万羽,养殖场(户)超千家。
在县委、县政府的持续推动和支持下,孟村畜牧产业涌现出辰泰食品(河北)有限公司、利鑫食品(河北)有限公司、孟村汇红达肉类有限公司、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等一批示范性强的龙头企业。
在这些龙头企业中,辰泰食品(河北)有限公司是省级一二三产融合重点企业,年肉牛屠宰能力达3万头、年产7500吨精品牛肉,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另有设施用地200亩,用于肉牛养殖;利鑫食品(河北)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新建肉羊、肉牛养殖及屠宰循环产业链项目,可实现年出栏肉羊4.2万只、肉牛3千头,年屠宰50万只肉羊、6千头肉牛……
依托龙头企业,保森现代农业园区、大成牧业现代农业园区等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崛起,这些园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目前,孟村畜牧养殖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大型清真肉类食品加工厂达到6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大成食品、泰豪、汇红达公司入选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孟村畜禽畜牧养殖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并叫响“孟村鲜鸡”区域公用品牌;相关企业打造出“猛牛”“汇宏达”“卜老桥清炖牛肉”“姐妹厨房”等清真肉制品品牌,并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推动孟村清真肉类食品进京、进雄安。目前,辰泰食品公司对接马来西亚国家农业集团(FGV)并办理HALAL认证方面相关手续,在牛肉、鸡肉产品深加工及预制菜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为科学推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区域民族特色食品品牌,县委、县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国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深入调研、分析研判县情和畜牧产业发展前景,确定了“1+2+6”的发展思路,即健全1条畜牧业发展全产业链,打造畜牧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和民族特色食品外贸物流产业园2个产业园区,抓实推动孟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6项保障举措,实现现代化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农业基础牢 和美乡村兴
夜晚,赵庄子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的水塘周围亮起了彩灯,美丽的夜景给村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大家相伴来此遛弯儿。
近年来,赵庄子村“两委”通过领办合作社,不但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让村集体的收入多了起来。他们将集体收入用于村庄亮化美化、帮扶困难群众等事项。下一步,他们将统一规划村容村貌,安装路灯,让村庄亮起来、美起来。
夏天的傍晚,高寨镇小许孝子村的小广场十分热闹,村民们有的跳起广场舞、有的带孩子们玩耍,这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随着收入增长,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文化娱乐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小许孝子村村“两委”适时为村民打造各种文化活动场所。
近年来,孟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美乡村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据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37元,同比增长6.9%。
不遗余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重点打造高寨镇的小许孝子村和宋庄子乡闫庄子村为“省级和美乡村重点村”。这两个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亮化绿化覆盖范围广、改厕率较高,在和美乡村建设上走在了前面。
2024年,孟村投资1500余万元对6个乡镇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拓宽路肩、道路硬化、安装坑塘围栏、建设排水工程等。
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已完成民生工程户厕改造1980座的任务目标;开展村庄绿化和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已创建美丽庭院2132个,完成村庄绿化提升村3个;成功申报省级森林乡村1个(宋庄子村)。
2024年以来,孟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响了“春夏秋冬四个战役”。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观摩一次,每次观摩4个不同村庄的人居环境,既交流经验,又查找不足,督导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速推进。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多措并举,孟村持续实施无人机飞检行动、农村“清垃圾、控污水、优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月行动”。在各方努力下,全县农村环境发生较大改观,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日产日清,生活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2024年,全县村庄清洁行动共出动人员3.6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5000多台次,清理生活垃圾3万多立方米,实现了全域农村垃圾处理一体化。
2024年,孟村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完成对100多名经营主体人员的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