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第04版:04

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不负嘱托勇毅前行

(上接第一版)

随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协同红利”被不断释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

黄骅港规划建设步履铿锵

“河北区位优势独特,海运条件便利”“要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黄骅港规划建设“快马加鞭”。

2024年11月16日,随着“合远”号轮船从黄骅港津冀集装箱码头出发,标志着黄骅港至美国西海岸以快航模式运营的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也打通了京津冀地区至美国西海岸的最快海运通道。

这是沧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推动黄骅港规划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聚焦“我们有什么、到底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办”,高标准开展了《黄骅港总体规划(2016—2035年)》修订工作,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高质量推动黄骅港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港口码头群建设跑出“加速度”,综合港区滚装码头一期、煤炭港区8万吨原油码头等5个项目实现开工,综合港区液体化工码头、船舶燃料油码头加快建设,综合港区10万吨级通用泊位、煤炭港区五期等多个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即将动工;

——集疏运体系打造更优“传输器”,大宗散货码头矿粉及煤炭堆场、国际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等4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液化管廊、油品运输管线等项目即将完工、投入运营;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新突破”,200万吨原油商储基地加速建设,“雄安联动创新区物流产业基地”正式挂牌,“区港通”模式实现实体通关,黄骅港公共保税仓库投入使用,保税物流功能实现零的突破;

——黄骅港“朋友圈”持续扩大,世界物流护照计划全面启动,中欧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雄安新区—黄骅港”实现“公海”联运,雄安新区、河间2个内陆港成功挂牌,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拓展到20条;

——“智慧绿色”迈入新阶段,黄骅港再获“亚太绿色港口”称号,交通强国“煤炭码头全流程设备远程集控技术研发与应用”试点任务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华港数字运营管理平台正式运维,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发布并投入使用;

……

截至2024年10月底,黄骅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增长6.81%,增速位居河北港口第一。如今的黄骅港正向着“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目标阔步前行,书写着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崭新篇章。

坚持科技赋能

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沧州拥有400余万亩盐碱耕地,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发展定位,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沧州模式”。

去年夏天,我市旱碱麦收成喜人: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4.6公斤、15.72万吨,面积、亩产、总产同比分别增长54%、6%、64%。

这串数字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2024年2月29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我市揭牌。基地作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首个基地,汇聚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行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完善旱碱麦等特色产业种子繁育、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至此,已有4个“国字号”平台在我市挂牌运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产基础。为解决瘠薄盐碱地的产粮难题,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沧州市旱碱麦育种体系2024年工作计划》《沧州市坚持科技赋能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抗旱耐盐碱新品种,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品种。

同时,为延长全产业链条,我市通过扶持重点企业,推进旱碱麦面粉、面花、挂面、馒头等产品加工,已初步形成盐碱地农产品加工体系;着力构建区域公用、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全面提升了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我市已形成集旱碱麦种植、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于一体的旱碱麦全产业链。日前,黄骅旱碱麦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标志着沧州盐碱地特色品牌创建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科技加持、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等一系列“硬核”举措,白花花的盐碱地不断长出“新希望”,更多“土特产”在这里孕育发展。如今,我市不仅在盐碱地上建成20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还涌现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殷殷嘱托犹在耳,踔厉奋发正当时。

新的一年已起航,全市上下将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沧州力量。

2025-01-0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1935.html 1 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不负嘱托勇毅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