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第10版:10

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的理解与突破

江涛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青春期,这一人生阶段的过渡期,不仅是生理上快速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的探索、情绪管理的挑战以及复杂人际关系的建立。其中,人际关系障碍成为不少青少年面临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人际关系障碍,简而言之,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持续性问题,导致个体难以建立或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中,常见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但不限于社交焦虑、孤独感、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以及情感表达障碍。社交焦虑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安、担心被评判或嘲笑,从而避免或尽量减少社交活动。这种焦虑感可能源于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或是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孤独感则是尽管身处人群,却感到被孤立,缺乏归属感和亲密感。这种感受可能源于社交技能的缺乏,或是难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对立违抗性障碍(ODD)表现为持续的敌对、不服从和挑衅行为,尤其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对权威的反抗,或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虽然通常在儿童早期就有明显表现,但其在青春期的社交困难尤为突出。这些困难包括理解非言语信息、维持对话和建立友谊的障碍。ASD青少年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社会暗示,导致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感到困惑和不安。情感表达障碍则是难以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导致误解和隔阂,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这种障碍可能源于对自我情感的认知不足,或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社交理解和决策制定相关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在青少年时期经历显著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大、冲动控制减弱,从而影响社交互动。遗传因素也在人际关系障碍中扮演一定角色,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同伴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均可影响青少年的社交技能发展。青春期是个体从依赖向独立过渡的时期,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同龄人的强烈认同需求。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更加敏感于他人的评价,对社交失败的恐惧感增强。这种心理发展特点使得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障碍时更加脆弱和困惑。

识别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的关键在于观察其行为变化、情绪反应以及社交互动的质量。家长、教师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和临床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日常观察中,可以注意青少年的社交参与度、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的质量;问卷调查则可以利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如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等;临床访谈则可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其对社交困境的看法和感受。

针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可以采取多种科学应对策略。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学习新的应对策略,如放松技巧、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积极的社交技巧。社交技能训练则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直接教授青少年如何发起对话、维持交流、处理冲突和表达情感。家庭治疗则针对家庭互动模式的问题,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增强家庭支持,共同解决青少年面临的社交难题。在某些情况下,如严重的社交焦虑或抑郁症,药物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此外,还可以创建一个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环境,鼓励青少年参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或社交俱乐部,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利用应用程序、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和互动平台,也是增强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025-01-0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1957.html 1 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的理解与突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