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聚焦打造“现代化”大港,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航领域的深度融合,建设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实现监管、通关、作业化、物流全方位智能化;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物流园区项目,确保煤炭港区三期码头零碳试点项目顺利验收。
如今,黄骅港正向着海陆双向辐射、多式联运集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枢纽港转变。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中欧、中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加强与上海港、洛杉矶港等大港合作,开辟更多集装箱航线;开通黄骅港美西集装箱航线,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拓展到20条,内陆港总数达到16个,黄骅港保税仓库正式投运,黄骅港国际化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集疏运体系的不断完善,为黄骅港加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年12月15日,总投资约65亿元的黄骅港30万吨原油码头工程建设推进会在黄骅港散货港区举行,标志着该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不远的将来,这里可直接卸舶5万至30万吨级外贸进口原油大型船舶,为周边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原油运输服务,将极大提升黄骅港在原油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向“新”而行——
临港产业提质增效
沿海,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沿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
一年来,我市深耕沿海经济“高产田”,统筹推进临港产业向“新”而行,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
2024年11月9日,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华宇特种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电子特气项目进入试生产,现场一派繁忙生产景象。
电子特种气体被称为“芯片血液”,应用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薄膜沉积等环节,对集成电路的性能、集成度和成品率都有较大影响,是晶圆生产中的关键材料。该项目2023年1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0.8亿元,建设的硅烷气生产装置国产化率达80%,成为全国单套产能最大的硅烷气生产装置。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5000吨电子级硅烷气,可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3.2亿元。
一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沧州大化年产20万吨双酚A、嘉好粮油二期、旭阳化工己内酰胺扩建等项目部分投产或试生产,德谊科技生物可降解新材料、诚信山立系列产品、慧源化工混合脂肪酸精加工、八亿时空高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等项目加快推进。
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后发优势,科迈橡胶新材料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四友叔碳新材料一体化、博翔特种石墨碳基新材料产业链延伸,德润500兆瓦渔光互补智慧能源等项目顺利推进。荣泰、安迪、宏泰、信诺立兴等4家企业获得2023年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专项资金,五金模具产业被评为2023年度河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推荐新欣园、广祥药业等8家企业申报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
同时,结合实际产业需求,我市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4家省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全链条全要素科技孵化体系。全力打造和培育创新主体,认真落实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7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科技领军企业1家。
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我市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并举,着力解决“布局散、链条短”问题。积极谋划推进中国中化新材料、山立科技、博翔石墨等重点项目,聚隆化工40万吨PVC、慧源化工等一批项目投入运营,绿色化工产业朝着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链条完整、高附加值方向实现大幅跨越。加快鼎泰原料药基地、上海迪赛诺原料药及中间体等项目建设,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获批省级绿色原料基地……
一批批重点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壮大了沿海特色产业集群,撑起了沿海发展的“四梁八柱”。
勇立潮头——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的重要条件,更是沧州向海图强的重要途径。
去年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沧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在沧州开幕。吸引了来自中东欧国家政府官员、驻华使领馆官员、友好城市代表,外国商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等近400人参会。通过一对一、多轮次的高效洽谈,最终达成48项合作意向,签约金额13817万美元,涉及绿色能源、管道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领域。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国际传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沧州跻身“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前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新增备案企业188家,跨境电商出口额增长超两倍。
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如今,开放合作,共赢共享,已成为对外彰显“开放沧州”的重要标志。
聚焦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央企、大型国企,京津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上海港、宁波港等先进港口,我市全面梳理各方优势、先进做法等,寻求对接点、共赢点,进一步加强对接合作,开展精准招商。
在推进与京津全面对接、全面合作方面,充分发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明珠商贸城和国际服装生态新城等项目示范效应,加快建设央企制造业板块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重要产业聚集地,着力承接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业转移项目。积极对接雄安新区,充分发挥任丘、河间、肃宁、献县区位和产业优势,推进任丘雄安自贸区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沧东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园建设,促进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雄安新区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清洁能源保障基地。
在对外合作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平台作用,加大综合保税区申报力度,力求在扩大国际贸易等方面拓展空间……一项项新举措,带来一次次新突破,创新不止,发展不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沿海经济强市已经成为沧州最鲜明的主题、最激扬的旋律。今日沧州,步履铿锵,向“新”而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