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恒
近年来,我爱上了骑行。不但能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大脑,还可以锻炼大脑的反应力和灵活性。我骑行了不到两年,腿部肌肉发达了,腿也更加有型了。
高质量的骑行,不只是锻炼身体,而是一种“愉快骑行”。“愉快骑行”的条件并不容易达到,道路要平坦、空气要新鲜、风景要优美、骑友要默契。可以说,“愉快骑行”是需要一个系统环境的。
骑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沧州变得越来越适合骑行了。城乡绿化程度高、空气新鲜、景色优美,城乡的大公园、口袋公园随处都是。更何况目前的道路,多数已经是柏油马路,即便去僻野乡村,也是“村村通”的乡间柏油公路了。特别是运河堤顶路的贯通,更是骑行者的天堂。喜欢挑战自己的骑手,可以把骑行的瞬时速度,提到40千米/小时,甚至更快。
骑行中,我曾经遇到一位女士,我问她一天最多骑行多远?
她自豪地说,有一次跟随一支骑行队伍穿行了沧州所有县(市、区)。我听了十分惊讶,果然是高手。这种情况,也就是平原地带的路况能做得到。
骑行久了,就摸到了一个规律,最好顺河骑行。沧州地处九河末梢,大大小小河流纵横密布,这也为骑行提供了绝佳环境。如果顺着柏油路骑行,车辆多、汽车尾气浓,特别是夏季,柏油路温度高,空气干燥,灼鼻孔灼肺,不安全不卫生,时间久了,那是没病找病。顺河骑行,情况就不一样了。河堤路比较窄,车辆很少,河堤两旁绿化树、绿化林很多,加之河流水汽蒸发,空气温润,特别是夏天骑行,空气新鲜润肺。
尤其值得浓墨重彩写一下的,是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她是沧州最适合骑行的地方。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沧州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京杭大运河沧州段非常独特,先不说原生态,只是河道弯就是骑行者的兴奋剂。蛇形弯、几字弯、Ω弯等随处可见。河堤内外绿化程度很高,各种苗圃成方连片。穿城而过的运河,春天可以赏花,夏日可以遮阴,秋日可以摘果,冬天可以溜冰。有了水,这条曾经干涸的河有了湿度,有了灵性,也就有了骑行的“温度”;两岸堤顶路铺上了柏油,于是静谧的大运河堤,骑行的人们日渐增多,两岸顿时热闹起来。
以沧州中心城区彩虹桥为起点,近距离骑行,南行可以到大白杨桥村;北行可以到兴济镇,来回近五十公里。继续骑行,南行还可以到泊头品尝鸭梨、桑葚,到东光县城吃老豆腐,到连镇吃李家烧鸡,再往前就可以到吴桥破解“三仙归洞”了;北行可以到青县下马厂吃桃,到司马庄吃菜。沿途的文庙、御碑苑、铁佛寺、谢家坝、马厂炮台以及南排河、北排河、黑龙港河穿运工程等景点星罗棋布,这一条河串起了一路“珍珠”,为骑行增添了无限乐趣。
除了名吃名景,一路的枣树林,梨树林,柿子林,香椿园,苹果园,桃园,葡萄园,菜园等,连续不断。一年四季,这些园、林,骑行可以遮阴、养眼、挡风,休息时候可以观光采摘、半路“加油”。沿河骑行,可以不走回头路,从左岸出发,右岸归来,因为道路不同,沿路风景不同。半路休憩,遇到养眼的景点,大家便停下来拍照留影,以备回去在圈里晒一晒,吸引朋友们点赞。
最让人心动的,是大运河那一道道醉人的弯。平原上的道路,多数是平坦的笔直的,很少弯弯曲曲,倘若骑行,一马平川,一眼到底,也没啥意思。人们说山路十八弯,大运河沧州段的弯一点也不逊色,南北走向的运河,水回路转,忽东忽西,斗折蛇行,一里水路十里弯,让你步行走半天。两岸景色也随着一道道弯不断变幻着,当赛车划过漂亮的弯道,转瞬间看到的,就是另一道意想不到的风景:或空旷,或靓丽,或一队快速骑行的人……
两岸骑行人,也是一道风景。人生无伴,就会孤独无趣,骑行亦如此。早晨六点前后,沧州中心城区的几座大运河桥两侧,三三两两的骑行人开始集合。大家戴着头盔、护目镜,穿着漂亮的骑行衣,或三三两两,或大队人马,如同一缕缕飘动的火,倏忽间在身边飞驰而过,尽管谁也看不清谁,但都是在同一条路上,往往还是扬手打个招呼,或者大喊一声“加油”以示友好。那些落单的骑行者,倘若身边有队伍飘过,就可以迅速跟进,融入骑行队伍,于是有的队伍越走人越多,远远望去,好像河堤上一团飘动着的彩云。这条路,不但能骑、能看,还能吃。春天的时候,有些人还会顺路挖点野菜,两岸的苦菜子、车前子、荠菜,可多了,骑行回来,家庭餐桌上就会增添几盘绿色食品。
大运河,母亲河,不仅养育了沧州这座城市,也催生了一支支骑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