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紫荆)近年来,县联社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要求渗透到业务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做到“再认识、再巩固、再提高、再深入”,阻断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守护好客户的“钱袋子”。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宣传效果。县联社聚焦客户信息安全风险易发领域和管理薄弱环节,建立覆盖客户信息收集、存储、查询、加工、使用、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在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平台,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与警示信息,教育引导客户识别并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线下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案例分析、安全小贴士等形式,增强客户的自我保护能力,共同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生态环境。
加强员工培训,筑牢反诈防线。县联社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与教育,聘请专业培训讲师,就反洗钱、反电诈及账户风险管控等领域开展专题培训;持续深化员工对洗钱和电信网络诈骗最新手段与趋势的理解,确保员工掌握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与应变能力,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迅速识别并阻断潜在的诈骗行为,从而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截至2024年11月末,县联社共开展培训4次,覆盖200人次。与此同时,县联社建立内部通报机制。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通报流程,及时将遇到的诈骗案例、最新诈骗手法及成功防范经验在内部进行广泛传播,确保信息快速流通与共享。此外,县联社设立反诈骗专岗,专职负责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监测与应对工作,以及对外部诈骗活动进行预警与拦截,使全行反诈骗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强化多方联合,构建安全防护墙。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县联社通过与银行监管机构、公安机关、电信运营商等核心部门的深度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织就严密的反诈防护网。县联社要求全辖网点按规定及时处理反欺诈平台的预警信息,结合客户信息,账户流水等,对账户交易合法性进行核查,对可疑交易及时管控,并把相关情况反馈到当地反诈中心;严格执行两卡预警扫码登记工作,办理业务的客户首先扫描反诈中心下发的二维码,对扫码预警客户及时上报反诈中心;通过电信运营商加强对通信渠道的监管,阻断诈骗信息的传播路径;多举措将反诈工作持续化、常态化、细致化,切实筑牢反诈“安全墙”,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