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第01版:01

擦亮“双世界遗产”城市靓丽名片

——我市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综述

隆冬时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在南大港湿地栖息觅食。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先后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作,已经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宋文峰 摄

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张景兴

洼淀连绵成片,雪白芦花摇曳,飞鸟翔集休憩……日前,记者登上南大港湿地的观鸟亭,一幅清幽深邃的静美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去年7月,沧州南大港湿地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加上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沧州成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世界遗产”城市。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系统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对于一座城市延续历史文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双世界遗产”城市,既是对我市长期以来深入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激励着全市上下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提升、文化传承发展、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双世界遗产”城市靓丽名片。

做好保护文章

秀美生态绘新卷

深冬时节,行走在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堤顶路上,沿途驿站、休息平台、停车位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广大市民及骑行爱好者观光、休闲、健身等提供了便利。

激发生态活力,绽放文化魅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工程”。对此,我市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坚持用好“三线一单”绿色标尺,常态化开展大运河沿线环境执法检查,做好运河出水断面监测,大力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运河沿线和美乡村建设,实现运河引水调水常态化。

如今,运河沿线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卓著,核心监控区内村庄全部达到市级及以上和美乡村建设标准,河道保持常年有水,且国考断面水质持续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旅游通航和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较大运河“生态筑基,文化铸魂”的相辅相成,生态环境对于另一处自然遗产——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近日,南大港湿地迎来了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作为鸟类世界中的“彩羽明星”,花脸鸭的出现为湿地生态多样性再添一抹亮丽色彩,更见证了长久以来南大港湿地开展保护修复带来的生态蝶变。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南大港候鸟能够作为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是一只只候鸟用翅膀“投票”的结果。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增长到2023年的10万只、鸟类从2021年的268种增长到现在的272种……吸引各类鸟儿前来“做客”的独特魅力,正是源自南大港湿地持续开展保护修复带来的生态蝶变。近年来,我市坚持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加大自然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开展南大港湿地生态保护工作:

——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下转第四版)

2025-01-10 ——我市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综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2234.html 1 擦亮“双世界遗产”城市靓丽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