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第04版:04

擦亮“双世界遗产”城市靓丽名片

(上接第一版)通过河道治理、生态护岸护坡改造、湿地修复、农田整治等措施,有效提升区域耕地质量,巩固湿地和鸟类保护区生态屏障。

——精心实施北部退养还湿生态修复项目。2020年至2022年,通过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等措施,南大港成功恢复了108.8公顷的湿地生态,并推动项目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持续推进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自2021年以来,项目共疏通河道12.16千米,恢复鸟类栖息地6.85公顷,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巡护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传承非遗文化

赓续文脉绽新彩

竹板敲击节奏轻快平稳、落子挥舞鼓点灵活多变……走进南皮县冯家口镇车官屯小学,学生们正热火朝天地练习沧州落子。沧州落子第六代传承人张洪通手持“霸王鞭”,不时走到学生中间进行动作示范与指导。

作为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沧州落子在我市南皮县一带最为盛行。近年来,南皮县秉承“保护为主、活态传承”理念,将校本课程与非遗传承有机融合,在全县100多个中小学及教学点组织起落子教学,构建了“一校一亮点、一人带多人”的非遗传承格局。沧州落子这门大运河畔的古老艺术再度焕发生机与活力,正是我市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生动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做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完成谢家坝本体、澜阳书院和孙福有故居主体保护修缮,实施吴桥县安陵城址考古勘探等工程;完成省级非遗数据系统、非遗工坊数据录入及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完善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实施大运河非遗展馆整体提升工程,新增29个非遗项目、7处互动体验区、15台多媒体设施,以数字技术提升参观者沉浸式互动感,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洼淀连绵、水草丰茂,锦鳞腾波、百鸟汇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让南大港湿地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客栈”。在独具特色的“大洼文化”中,“与鸟为邻”“爱鸟护鸟”也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前,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多在洼里养殖鱼虾,而成群飞来的大雁、野鸭常常把人们养殖的鱼虾“一扫而光”,那时村民们总是想尽办法赶鸟。如今,随着多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接连实施、保护鸟类科普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村民们积极响应“退养还湿”政策,很多人甚至摇身变成了爱鸟护鸟志愿者。

如今,南大港湿地共有20名巡护员,他们从“60后”至“90后”,既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者,也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接棒人。“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湿地巡护队伍中来,把爱鸟护鸟的传统与湿地文化传承下去。”湿地巡护员潘红喜说道。

推进综合利用

文旅融合谱新篇

2024年的最后一天,柔美夜色下的沧州园博园花灯绚烂、流光溢彩。随着大运河(沧州)第二届新春灯会正式启幕,国风特色巡游、非遗打铁花、北极光影秀等10多项文艺演出节目,为广大游客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这是我市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全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南川老街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入选国家工业遗产第六批名单,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正在加快推进实施;相继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沧州大运河音乐节、首届中国大运河旅游欢乐季暨秋游河北启动仪式、2024重阳·运河鼓书大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擦亮“双世界遗产”城市的文旅“金名片”。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化“文化流量”为“发展增量”。去年“五一”假期,我市跻身全国最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城市第6名;去年国庆假期,我市以“首届中国大运河旅游欢乐季暨秋游河北启动仪式”为引领,共举办35场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活动,现场参与人数达32万人,全市旅游接待335.1万人次,同比增长21.57%,旅游总消费26.16亿元,同比增长15.61%,京津游客39.43万人次,占比11.77%。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珍藏品”,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做好保护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遗产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是实现其文旅价值的重要基础。2024年,南大港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京津南花园 天然大氧吧”的特色旅游名片,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湿地景区全年共吸引游客73.8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南大港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进度,通过湿地科普馆、湿地标本馆、湿地珍禽馆、人与自然馆等展览空间,提供鸟类标本展览、VR互动等多种体验形式,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湿地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充分展示滨海湿地这座‘生态宝藏’的文旅魅力。”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山水相依蕴灵秀,文脉流长贯古今。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瑰宝、自然珍宝,是一座城市靓丽的名片。作为“双世界遗产”城市,我市将进一步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创新促传承,用这张熠熠生辉的“金色名片”,映照沧州生态蝶变的壮美图景,将狮城大地文脉传承的故事精彩讲述。

2025-01-1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2263.html 1 擦亮“双世界遗产”城市靓丽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