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第03版:03

肃宁西大史堤村村民李福启

武术戏“守艺人”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李福启传授学员武术戏 刘巨雷 摄

“武花、马步、踢腿、一步两锤……”1月10日,在肃宁县尚村镇西大史堤村村委会大院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戏老艺人李福启带领学员排练武术戏剧目《燕青打擂》,引来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声。

“武术戏是肃宁独有的民间艺术,已有300多年历史。这种艺术形式将武术与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独具特色。”李福启介绍,武术戏最大特点是演员依照戏曲角色化装,利用戏曲中的冲突情节,以真刀真枪真功夫展开武打,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在李福启的记忆中,10多岁时他就跟着老一辈人学武术戏。“那时谁家有闲房,大伙儿就凑钱买煤油灯照明,然后一块去练。”李福启说,肃宁武术戏兴盛时期,全县有40多个村庄都能上演武术戏,每个村都有代表剧目。后来,随着大部分老艺人相继离世,这一艺术形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村里老人们看重武术戏,我们绝不能让这项民间技艺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李福启说,后来,他和几位村民想着重拾武术戏,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就拿村里经典剧目《燕青打擂》来说,由于长时间没有练习,有些老人仅记得部分戏词,有的老人忘记了角色分配,李福启不得不四处寻访在世老人,大家一起回忆。一起拼凑,才渐渐有了如今的《燕青打擂》。

2017年,时任西大史堤村党支部书记的齐剑颖主动向上级申请资金,搭建演出场地、购置服装道具,还组建起村里的武术戏公益培训班。村里的武术戏老艺人李福启、李更、崔连聚等12人主动担起授课任务,利用周五、周六的晚上和寒暑假期免费为学员们传授武术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武术戏的舞台。

“培训班里年龄最小的仅七岁,最大的十五岁。”李福启说,培训班第一期就有68个孩子报名参加。目前,公益培训班已举办7期,培训学员300余人,其中40多人已能够担纲主演。“我们班的于小航从2017年刚开班就来学,那时还是个瘦小体弱的小男孩儿,这些年他风雨无阻,坚持学习武术戏,现在长得可壮实了,还成了我们的‘台柱子’……”李福启笑着说。

如今,不仅西大史堤村的孩子们过来学习武术戏,培训班里还有不少周边村子的孩子。村里会武术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逢年节,村里都要演上一场。

“我从小就跟着老人串村看武术戏,没想到时隔几十年,终于又可以经常看到咱这传统的艺术了。”80岁的北大史堤村村民黄宝林说。每逢演武术戏,他都早早搬着小马扎选好前排的位置,好好看一场。

“我们做这件事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武术戏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把我们这里的武术戏传承下去。”李福启充满期待地说。

2025-01-11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肃宁西大史堤村村民李福启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2367.html 1 武术戏“守艺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