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根本前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推陈出新,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能够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面向未来的创新,朝着新的文化生命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所引领的方向推进,朝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谋进步所确定的方向推进,朝着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所指定的方向推进。
“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成果。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文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主张在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生命”,是哲学意义上的“生命”,意味着这种新的文化形态茁壮成长、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作为系统的“整体”,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区别于“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之争中的“体”,强调以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主体。
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既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也明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所谓体,主要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理;所谓用,主要是指依据理来指导具体的文化工作,体现为理论之用和实践之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之用,体现在解构“西方中心论”,破除文化虚无主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打开思想文化的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西方中心论”奉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逻辑框架,把西方世界看作“主”,把非西方世界看作“客”,强调“主统治客”。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主体”和“基石”,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走出并解构了“西方中心论”。“古今中西之争”,“古今”是历史时间问题,“中西”是历史空间问题,涉及如何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古为今用,破除了文化虚无主义,着力破解“古今”问题;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着力破解“中西”问题。(三)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