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2日
第03版:03

沧州这些农民各有各的高招

新法种植 “莓”好无限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摄影 张金元

▲工人管理立体栽培的草莓秧苗。

▶市民在草莓种植基地体验采摘乐趣。

进入冬季,我市不少温室大棚中弥漫着清甜的草莓香气。簇簇绿叶间,红彤彤的草莓个大饱满,甚是诱人。通过特色种植、生态管理、创新运营,一个个小草莓不仅映红了农户的好日子,还鼓起了村集体的“钱袋子”——

草莓架上长 采摘体验新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新华区的泽厚生态园,看到草莓种植大棚中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和一般的草莓种植基地不同,这里的草莓秧苗长在一排排架子上。一个个小草莓“悬”在空中,让人觉得十分新鲜。

“这是我从山东引入的立体栽培模式,与传统地栽草莓相比,最大的优点是能让种植摆脱土壤的‘束缚’。这样一来,我既不用担心土尘影响草莓的品质,也不需要弯腰管理秧苗。”生态园负责人张玉娟说。

“为此,我还在种植中应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将椰糠、珍珠岩等混合做成基质来栽植草莓秧苗。”张玉娟说,无土栽培不仅清洁卫生,而且具有透气性好、易于管理等优点。

“我探索立体栽培模式,也是想通过无土栽培,实现绿色种植。”她说,草莓秧苗不长在土里,不会受土壤中残留病虫害的影响。“植株不生病,防控药剂的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这样一来,草莓的品质更让人放心。”

不仅如此,张玉娟还在大棚里装上了环境监控设备,通过精准感知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来调整管理举措,让草莓秧苗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绿色种植,让这里的草莓不仅“住”得舒适,“喝”得也十分讲究。

“为了产出高品质草莓,我尤其注意为秧苗补充营养。每次施肥时,我会将鱼蛋白肥料和平衡肥按照比例溶解到水中,再用喷壶将肥水浇灌到每一棵秧苗上。这样虽然费工,但是能保障肥水被充分吸收。”张玉娟说。

“游客来了,都说大开眼界,觉得这样的种植模式特别新鲜。采摘时,大伙儿也不用弯腰,更方便了。再加上我家的草莓好吃,不少人随手就在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上‘晒’了起来。”张玉娟满是自豪。

“好帮手”上岗 草莓品质好

位于运河区的沧州丰成农庄,多年来也一直专注于草莓种植。由于农庄的不少地块是盐碱地,为了产出高品质草莓,农庄负责人杜安国找来了一些“好帮手”。

“为了让草莓秧苗在盐碱地里扎下根,我除了不断寻找耐盐碱品种,还在土壤中添加农家肥、益生菌,并尝试着改善灌溉水质。往年,一些草莓秧苗在开花、结果时会发黄,但是现在,大多数秧苗长得很好,就是因为在定植时我又调整了肥水配方。”杜安国说,营养能被精准地输送到草莓秧苗根部,离不开一条条滴灌带的帮助。

“滴灌带是恒压管道,不管灌溉的地方离蓄水池是近是远,灌溉水量、滴灌频次都一样。这样,棚室各处的草莓秧苗能长势均匀。”杜安国说,“用上滴灌,不光水肥的利用率提高了,还能降低棚室湿度,减少菌病发生。补给的营养充足了,草莓苗长得旺、少生病,管理更省心,不仅控制了种植成本,还让草莓的品质更有保障。”

在丰成农庄,棚顶上的棚膜,也为产出高品质草莓“贡献”了不少力量。

“大棚种植,相当于搭出了一个‘小房子’,营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样虫害相对较少。不仅如此,我使用的大棚膜还有‘散光’功能,能将蓟马这种害虫生长所需的光线打散,不给它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减少其繁殖。”杜安国介绍。

为了防治虫害,不管是时新的设备还是技术,杜安国都热衷尝试。“以虫治虫”,就是通过试验后,他认为可行的管理良方。

“到了管理节点,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在棚室里撒上捕食螨。这个‘生物卫士’是害虫的天敌,投放后,主要以害虫虫卵为食,可以有效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达到防治效果。”杜安国说,“当害虫少了,捕食螨会因为失去食物而难以存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随着不断尝试,杜安国的草莓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这几年,沧州丰成农庄的草莓不仅产量高了,品质也越来越好。

合作种草莓 集体鼓腰包

在任丘市辛中驿镇的草莓小镇,百丰农场里的草莓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垄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我们基地是农业创新驿站,采用统一管理标准。我们的草莓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就算每公斤卖到近百元,也供不应求。”百丰农场负责人边向平说。

草莓长得好、销得旺,辛中驿镇后台基寺村党支部书记杜维民十分高兴。

“我村投资建棚,与百丰农场合作种草莓,已经有五六年了。有农场代为经营,村里不用费心管理,每年等着收分红,省力又省心。”杜维民说。

原来,这里不仅是辛中驿镇着重打造的特色种植基地,还是辛中驿镇后台基寺村、西王团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盼头。

近年来,辛中驿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到多地考察后,发现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比较好。恰逢辛中驿镇的不少村庄在寻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办法,辛中驿镇党委、政府在规划草莓小镇时,便考虑将其打造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后台基寺村、西王团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党支部”的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别投资5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再租赁给百丰农场来种植草莓。每年,由百丰农场按照棚室数量给村庄分红。

“现在,我村每年可获得几万元分红。这些钱,除了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可以用来奖励孝老敬亲的村民,培育文明乡风。”杜维民说。

红彤彤的草莓,不仅鼓起了后台基寺村集体的腰包,还让上了岁数的村民也得到了实惠。由于管理草莓用工量大,农场长期雇佣周边村庄的年纪大的村民摘叶、疏果。村民到农场打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钱。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村民也到百丰农场体验采摘的乐趣,让生活更甜蜜。”杜维民说。

2025-01-12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摄影 张金元 沧州这些农民各有各的高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2413.html 1 新法种植 “莓”好无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