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1月10日,记者在运河区丽景社区见到退休老教师武春章时,老人身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干练中透着一股正气。虽然已是九旬高龄,但武春章老人这些年一直没有闲着,每日坚持学习、创作,奔走各地开展红色宣讲,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放下粉笔 拿起钢笔
武春章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选择到条件艰苦的乡村任教,一干就是42年。他的妻子董桂芬在师范类学校毕业后同样选择了做乡村老师,有着38年教龄。
在武春章老人家中,客厅墙壁上悬挂的“优秀教育世家”牌匾格外醒目。老人告诉记者,家中有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其中大儿媳在北京一所中学任物理教师,二儿媳在市迎宾路小学任教,孙女如今在沧县一所学校担任英语老师。
退休后,武春章老人也闲不住。他说,自己和孩子们打了一辈子交道,心里始终挂念着孩子们。他发挥自己写作特长,刚放下粉笔,便拿起钢笔。他要通过创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与教育。
坚持学习 创作童谣
生活是武春章创作童谣的灵感源泉。在公园里,他看到喜鹊搭窝,而远处正好有楼房施工,他感受到劳动的伟大,于是写出童谣:“小喜鹊,叫喳喳,要在树上安个家。叼干枝,架树杈,千枝万枝往上搭。来来往往不知累,勤劳换来一个家。”
武春章的童谣不仅歌颂生活和童心,还饱含着一份责任感。他深知童谣是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的良好载体,在创作时积极融入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方针政策,寓教于乐。
谈起自己创作的那些童谣,老人如数家珍,有着说不完的话。每首童谣的创作灵感、创作过程等,他至今记忆深刻,张口就来。“他写童谣有些痴迷,有时灵感来了,半夜爬起来也写……”董桂芬笑着说。
武春章常说,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这些年他从没有放弃学习。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会雷打不动地读书看报。因为长年读书看报、伏案创作,他的毛衣袖子总是磨损得特别厉害。
近30年来,他创作了各类童谣1500多首。
红色宣讲 乐在其中
除了创作童谣,武春章还发挥自己从教多年的优势,在生活中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向身边人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他走进学校、社区等地,根据听众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宣讲。更令人感动的是,武春章的每次宣讲都像当年备课一样,准备非常充分,不仅写讲稿,还会反复修改完善。
“老伴儿是我的第一个读者,讲座的第一个听众。”武春章笑着说,每次写完讲稿,总要让她提些意见才踏实。
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情怀,武春章在丽景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设计并开办了党史教育馆、武春章工作室。在党史教育馆,他把党的百年奋斗史编成短文、配上插图,把党史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编入童谣中。“回民支队司令员,奋勇杀敌冲在前……”武春章总是激情满怀地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朗诵,让大家从英雄人物事迹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不服老的武春章还担任着1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很多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是他给上的。沧州市光明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鑫宇十分喜欢听武春章老人讲故事。“武爷爷给我们讲英雄故事总是激情满满、绘声绘色,讲到动情时我们会忍不住一起落泪。”王鑫宇说。
武春章没有细算过已经开展过多少场宣讲。他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要坚持学下去、写下去、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