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大批业务骨干型党员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来。他们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使众多非遗项目在沧州“活”起来、“火”起来,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去年10月11日,为期4天的2024重阳·运河鼓书大会拉开了帷幕。此次活动在南川老街、园博园沧州坊、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河间市李多奎大剧院等地开展曲艺非遗展演活动15场,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近百个非遗项目参与其中,现场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通过线上直播观看表演的观众近2000万人次。活动同时邀请文化名人白燕升、曲艺名家和各省曲艺非遗传承人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录制活动预告的方式对沧州进行推介,形成良好宣传效应。
这场非遗盛会是由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市文广旅局”)承办的。
不断摸索 打造更多沧州非遗品牌
沧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4项,其中吴桥杂技和沧州武术更是沧州的两块“金字招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何打造、打响更多的沧州非遗品牌,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和非遗科科长、中共党员王倩影,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摸索尝试着。
2024年年初,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节日振兴,推动传统曲艺传承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以下简称“省文旅厅”)计划以大运河为主题举办一场鼓书大会。
沧州曲艺文化底蕴深厚,沧州木板大鼓、河间西河大鼓均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沧州木板大鼓更是被称作“北方京韵大鼓的母根”,沧州曲艺在全省乃至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显著,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和沧县木板大鼓书会更是已经举办多年,此时举办一场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鼓书大会,不仅能进一步打响沧州曲艺品牌,还能展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是宣传展示沧州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的大好机会。”王倩影说。
最终,省文旅厅将举办这次鼓书大会的任务交给了沧州,具体承办这项任务的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和非遗科、市群艺馆全体工作人员倍感振奋。他们下定决心,一定高规格、高质量地办好这次活动。
创新思路 让更多群众感受曲艺魅力
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接到筹备鼓书大会这项任务时,王倩影依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达到更好的惠民效果,让更多群众欣赏到优秀的传统曲艺、感受非遗的魅力,此次鼓书大会为期4天,设立了主会场、分会场,共计21个展演点位,有24项沧州本地文创产品参与展出,活动不仅邀请了刘兰芳、李金斗、石富宽、白燕升等曲艺名家和文化名人,还邀请了来自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和其他3个省(市、自治区)的24项国家级曲艺非遗项目、3项优秀省级曲艺非遗项目、36项美食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沧州。
“这是我参与过的展演时长最长、演员人数和节目数量最多的一次非遗展演活动,虽然筹备工作难度不小,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就要迎难而上,坚决把这件事办好。”王倩影说。
把全国各地的优秀传统曲艺传承人请到沧州演出,这不仅对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擦亮沧州曲艺名片是个难得的机会,对沧州百姓来说也同样是个难得的近距离感受多省(市)曲艺魅力的机会。
在筛选展演点位时,工作人员先是到初步选定的点位进行实地勘察,再根据展演主题、展演项目等细节逐一论证。
“收取门票费的点位要筛掉,与大运河主题关联度不高的点位要筛掉,场地不够开阔、存在安全隐患的点位也要筛掉……经过两轮商讨,我们最终选定了包括南川老街、园博园沧州坊、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博施康养园在内的21个向群众免费开放的运河沿线景区点位。”负责筛选展演点位和打造展演场地工作的市群艺馆副馆长、中共党员石松林说,“实地勘察展演点位时正值夏天,我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身上的衣服不知被汗水浸透多少遍,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市群艺馆支部的支部委员,我必须带头干。”
鼓书大会的演出有很多是在晚上进行的。为了确保达到最好的展演效果,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工作人员都要到展演点位实地勘察、预演。
了解展演点位现场情况、规划演员上下场路线、敲定舞台搭建方案、安排演员临时化妆场地……为了确保安全以及展演顺利进行,就连现场有多少个台阶、地面是否平整,工作人员都得做到心中有数。
迎难而上 北曲南腔唱响运河两岸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作为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共产党员,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市群艺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张广越说。
鼓书大会参演、参展项目的遴选工作面向全国展开。我国目前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其中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超过1500项,市文广旅局的工作人员要从中选出具有区域代表性、传承成效突出、演出效果好的项目参加鼓书大会,其中的工作量不言而喻。
非遗项目的初选工作由市群艺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肖宝光负责。“我们既要兼顾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还得考虑是否适合在鼓书大会上进行展示,最终我们选定了70余项非遗项目。初步名单确定下来后,我们又第一时间联系传承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肖宝光记得特别清楚,去年7月—10月,他和同事滕跃、彭坤、卢晔每天一上班就给传承人打邀请电话,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说得口干舌燥。
筛选工作结束后,市文广旅局的工作人员还要跟非遗传承人沟通演出档期、交通、食宿、道具运输等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要把筛选出的70多个非遗项目分布到21个点位上去。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展演效果,市文广旅局的工作人员花费了很多心思。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有运河沿线8省(市)的展厅,我们在每个展厅都安排了当地的曲艺非遗项目展演,例如在天津厅安排了相声《欢声笑语》、在江苏厅安排了苏州评弹《白蛇·游湖》、在山东厅安排了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同时,考虑到北京厅有一个适合演出的舞台,我们又安排了京韵大鼓、陕北说书、东北大鼓、内蒙古好来宝等曲艺表演。这样的安排能让观众在参观不同展厅时沉浸式感受当地曲艺非遗特色,让非遗保护工作见人、见物、见生活。”市群艺馆副馆长石松林介绍说。
考虑到鼓书大会将在重阳节当天拉开序幕,为了呼应敬老主题,市文广旅局的工作人员又在博施康养园和中心医院康养中心分别设置了展演点位,为老人们送上了燕山大板、河南坠子、评书、西河大鼓等精彩曲艺表演。
共享盛宴 用非遗讲好沧州故事
去年10月11日,是鼓书大会正式开演的日子。
当天下午1点,同时负责三个展区布展工作的市群艺馆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徐博来到南川老街。
当时距离鼓书大会拉开帷幕只剩7个小时,非遗传承人已经陆续抵达南川老街开始布展,可在现场,负责搬运展品的人员却明显不够。“无论如何也要保证鼓书大会准时开演。”徐博赶紧调派人手,并当起了搬运工。
那些展品又大又沉,徐博骑着电动自行车,一趟趟地运……后来,电动自行车没电了,她又和搬运工一起徒手搬。“紧赶慢赶,那天总算没耽误鼓书大会开幕。”徐博笑着说。
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所有参与鼓书大会组织筹备工作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和非遗科科员王鸿凯说:“整个活动跟下来,我感觉像蜕了一层皮一样。”
虽然嘴上说着辛苦,但王鸿凯心里却觉得非常值得:“活动期间,不少市民甚至外地游客专程赶来看节目。我当时就在活动现场,身边不时有观众称赞活动办得好。听到这样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
为了方便更多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2024重阳·运河鼓书大会结束后,接地气、聚人气的展演活动接续展开。“我们在南川楼开设了南川书场,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演出。每次演出,现场都非常火爆。”王倩影骄傲地说。
鼓书大会落下帷幕后不久,王倩影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在2024年10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中,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地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
举办2024重阳·运河鼓书大会的过程,是市文广旅局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努力的缩影。“作为文化传承路上的接力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对我们来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是认可更是鞭策,我们会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让非遗在沧州继续闪耀璀璨光彩!”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刘国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