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1日
第07版:07

越“冻”越要动 好习惯帮你健康度寒冬

■ 本报记者 康 宁 摄影 魏志广

大寒已至,眼下进入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是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也是人身体最虚弱、最易引发疾病的时候。因此,人们日常的衣食动养,都要格外注意。

饮食篇

冬日进补要对症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很多人认为冬季是进补的黄金季节,更有不少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推出各种“进补套餐”。专家称,不是人人都可以进补,滋补也要对症。

“随着天气转冷,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吃补品,却没想到吃出了毛病。”说起进补的事来,张女士很烦恼。

张女士40岁,听说冬季进补能强身健体,近几年冬天,她总会买些补品服用。去年一进冬天,为了提高身体免疫力,她又买了一堆营养品。在她看来,像黄芪、当归、阿胶这类药材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都可以食用。

吃了一段时间后,张女士觉得效果似乎还不错。“当时觉得效果挺好,同事们还说我脸色红润了不少。”直到不久前,她因月经不正常,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子宫肌瘤。虽说和进补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医生说,张女士这种“补”法,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可能还会加重病情。

“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要根据个人体质,不可盲目。”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赵辉说,服用滋补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选择。如果过多进补,不但无益,反而会打破身体平衡,引发疾病,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会出现烦躁、激动、失眠、腹胀等症状。

药补不如食补。冬季饮食应以“藏热量”为主,宜温补,勿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如红枣牛肉汤、红糖炖花生,可调节脾胃。老年人则以补益肾气为主,少吃盐,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

运动篇

选对运动时间和方式

家住运河区兰亭苑小区的刘女士,每天早晨都要和姐妹们一起到附近的双金公园锻炼。这几天天气冷,刘女士锻炼时又出了点儿汗,一不小心患上了感冒。

“人在寒冷天气里阳气虚弱,心肺负担较大,中老年人尽量不要外出。”健身教练姚帆说,在家里可以做一些简单运动,如体操、拉伸运动等。“大家不妨尝试一下经络暖身操,从头练到脚,让气血通畅起来。”姚帆推荐说。

生命在于运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最好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低于这个标准即被认为是身体活动不足。

户外运动虽然好处多,但需量力而行。中医讲究“冬三月,此为闭藏”。冬天运动应适量,不宜过量、大汗淋漓,以防伤气,给病毒和细菌乘虚而入的机会。

寒冷天气里,适宜室内运动。如果阳光充足,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户外运动,时间最好是14时到16时。

户外运动时要注意头部和四肢的保暖,防止头部骤然遇冷,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热身时间最好在15分钟至25分钟。锻炼时间要缩短,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冷空气中。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要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糖尿病患者随身带块糖或巧克力。雾霾天、极端寒冷天气应停止外出锻炼,以免引起呼吸道疾病、皮肤冻伤。

生活篇

早睡晚起注意保暖

上装是大衣、羽绒服,下装配九分裤、运动鞋。有时明明是长裤,也要卷起裤管,露出一截脚踝。走在街头,这种时尚穿法的女孩并不少见。但时间久了,她们通常会为美丽付出代价。

24岁的佳佳就是露脚踝一族。站在寒风瑟瑟的路边,旁人看着就冷,她却以此为美。这几天,佳佳可笑不出来了,不仅连着几天脚踝疼,还发起烧来。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底生。”赵辉说,如果脚踝长期受凉,会使风寒入侵身体,降低免疫力,诱发多种疾病,如关节炎、感冒、发烧等。

赵辉说,天冷要注意避寒保暖,尤其是老人、孩子以及体质较弱者。外出时,尽量护好头部、腿脚和后背,中老年人最好多穿件马甲。

预防寒冷带来的各种麻烦,还要保持生活规律。

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是公认的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

赵辉表示,相对于其他季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尽量在23时前入睡,早晨最好是6时30分后起床。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既可驱寒,又有助于睡眠。早晨起床时不要过猛,可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按摩头部、干搓脸、伸伸胳膊腿等。

2025-01-21 ■ 本报记者 康 宁 摄影 魏志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3428.html 1 越“冻”越要动 好习惯帮你健康度寒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