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铭刻在万千中国人心中的春节,从今后,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首个“非遗春节”的亮相,更为“中国年”成为“世界年”着墨添彩。
春节申遗成功,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是全球华人心灵的纽带。每逢春节,无论身处何地,中华儿女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团聚的节日。春节的每一个习俗,无论是祭灶、贴春联、放鞭炮,还是阖家团圆的年夜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凝聚了家族和社群的情感,更让全球华人在异国他乡找回归属感。
春节的申遗成功也是多民族共享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许多少数民族也庆祝春节,并在其中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青海土族的轮子秋和羌族以白石崇拜为特色的春节习俗,都展示了春节在文化融合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多民族的共同庆祝,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申遗成功为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多体现春节元素的文化产品。例如,可以利用高科技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或者通过现代媒体平台传播春节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春节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同时,春节申遗成功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非遗保护不仅仅是保存传统文化,更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非遗保护就像人的成长,需要在兼容并蓄中坚守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春节这一文化符号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当“中国年”变成“世界年”,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最大的影响有哪些?
一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节日的文化氛围更浓。普通人会更深刻地意识到春节不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春节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们过春节的仪式感和自豪感会提升,比如更加重视传统习俗、主动向孩子和朋友分享春节故事。一些传统的年俗可能因为申遗成功而重获关注。比如贴窗花、祭灶等传统习俗可能为更多年轻人所熟知。
二是春节文化传播加速,春节将走向全球。世界各地可能会掀起更大规模的“春节热”,更多国家举办春节相关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表演、唐人街庆祝、灯会等。对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在国外也能感受到“中国年”浓浓的年味。这样可能会带动出境旅游或“春节经济”的火爆。
三是节庆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年味更浓更“值钱”。春节文化的“国际化”提升了中国品牌和文化商品的吸引力,与春节相关的经济活动将会更加活跃,传统手工艺品、春节主题礼品等可能迎来销量激增。剪纸、书法等非遗项目的创业者和从业者可能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甚至通过线上平台吸引国际买家。
四是传统文化教育回归,孩子们过春节更有动力。春节申遗成功,年轻一代会更有兴趣参与其中,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学校和家庭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春节文化的传承,比如学校开设春节文化课、社区举办春节年俗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亲手写“福”字、包饺子、扮年兽等。
春节成为世界非遗,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年”将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连接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文化纽带。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在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的同时,也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传承与创新中,让春节文化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