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彭锦帅
番茄喜获一等奖
近日,记者在位于献县临河乡东镇上村的献县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1米多高的秧苗上挂着一串串饱满红润的番茄。合作社负责人赵建林正忙碌地采摘番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前不久,在第七届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暨招商对接活动上,获得一等奖的“阳光7度”番茄,便是由赵建林种出来的。
“‘阳光7度’番茄的糖度不仅比一般番茄高,而且果香浓、口感好。不少人说,吃了它能想起小时候的番茄味道。”赵建林笑着说。
“阳光7度”番茄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除了自身的品种特性好外,还离不开赵建林请来的“好帮手”——熊蜂。每到番茄授粉时节,合作社的大棚内就会出现“嗡嗡”的声音。一只只熊蜂忙碌地在不同花朵间穿梭,勤劳地干着授粉的活计。
“熊蜂又被叫作大黄蜂,个头要比蜜蜂大一些,干起活儿来也比蜜蜂更起劲儿。如果大棚里的光照不足或者温度过高,蜜蜂会‘撂挑子’,基本不工作,但是熊蜂却能‘坚守岗位’。熊蜂的适应能力强,可以在13℃至32℃的环境中工作。”赵建林说,熊蜂不仅勤快,干起活儿来也相当仔细。它们不会重复授粉,遇到品质不好的花也不会授粉。这样便能够避免产出畸形果,提高坐果率,保证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不仅如此,使用熊蜂授粉还可以促使番茄花瓣自然脱落,这样可有效预防灰霉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药剂的施用。由于熊蜂无法在高农残的环境中生存,赵建林在管理番茄秧苗时也特别注意减少使用药剂,保证了番茄的品质。
目前,献县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的番茄授粉活计全部由熊蜂完成。番茄品质有了保障,前来收购番茄的客商络绎不绝,每亩地每年的种植收益超过2万元。
“赌”上百万身家
1996年,为了养家糊口,赵建林前往北京谋生。批发粮油、销售水果和蔬菜……赵建林在北京一呆就是20年。售卖蔬菜时,赵建林发现销售番茄的利润比其他蔬菜要高一些。头脑灵活的他,决定回乡发展——自己种番茄。
瞄准番茄种植,赵建林还有另一层考量:“我们这儿气候、土壤适宜,早些年就有种植番茄的传统。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虽然没种过地,赵建林却很有信心。2016年,他投资40万元,在临河乡的李三角村流转了70亩地,建起4个冷棚、2个温室,开始了从零售商到种植户的转变。
没想到,他却没能收获丰收的喜悦。“刚开始,我也不懂技术,种植的番茄、甜瓜不是受灾就是减产。一年下来,没赚到一分钱。”赵建林失望不已,“太后悔了,那会儿老寻思,怎么就那么想不开,非得干农业呢?”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想到已经铺开摊子,如果不干了,也没法转卖或转租大棚,赵建林重整旗鼓,不断给自己打气。
“以前在北京做买卖,我一年能挣10到20万元。回乡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得比在北京挣得多。我考察过,从2000年开始,我们这儿番茄的种植效益越来越好,常有外地的批发商前来收购,市场肯定没问题。如果我多建些棚,再学会技术,是不是就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多年的经商经验告诉他,看准了、不放弃,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抓住机遇。第二年,他决定投入100万元继续建棚,扩大种植规模。这次,他投入了全部积蓄。
但在那时,想要掌握番茄的种植技术并不容易。
赵建林说,他不太会上网,那时能在网络上了解到的种植知识也不多,唯一学习种植技术的渠道就是向身边人“取经”。问种植户、问农资经销商、问熟悉番茄种植技术的专家……不断在沟通中学习管理要点,赵建林用了5年才熟练掌握番茄种植技术。
其中,赵建林着重钻研的,就有熊蜂授粉技术。“熊蜂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在管理中使用药剂不得当,就会让熊蜂的生存受到影响。”赵建林告诉记者,他试了又试,损耗了不少熊蜂,才摸清管理的要点。
掌握了熊蜂授粉技术后,赵建林种植番茄的底气越来越足,大棚的收益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他又在临河乡的赵三角村、东镇上村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现在,合作社的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50亩。
喜遇“引路人”
“原先要掌握技术,多是靠自己慢慢摸索。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我们这些农户有人‘撑腰’了。”说起这两年的发展,赵建林喜上眉梢。
赵建林的底气,源于献县县委、县政府对于番茄产业的支持。2024年,献县蔬菜产业协会在献县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成立,将赵建林这样的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在赵建林的合作社内,记者看到,大棚内铺设的管道全部由水肥一体化设备管理。工人只需要用手指点点设备的屏幕,就能精准为番茄秧苗“投喂”水肥。大棚外,自动放风机、自动卷棉被机等设备全部可由手机操控。在手机的App上,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
“在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蔬菜产业协会的帮助下,我接触到了这些先进的管理设备。协会还请来专业人员,将各种设备进行对比,为我们提供采购建议。作为试点儿,我购入自动卷棉被设备享受到了半价优惠。”赵建林说。现在,通过献县蔬菜产业协会集中采购,每台自动卷棉被机的价格降低了二三百元。
农户原先购买熊蜂,每箱需花费400元。而献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户集中采购熊蜂,每箱熊蜂价格为360元。此外,每箱熊蜂还能由财政补贴200元。综合算来,现在农户购入熊蜂每箱只需花费160元,比以前节省240元。“一箱熊蜂能干一亩地的活儿,按每年两季算,单是熊蜂授粉这一项,我每年就能省下7.2万元。”赵建林说。
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外,献县县委、县政府还立足番茄产业发展,着重进行品牌建设。
“全国的番茄种植基地众多,基本上哪里价格低,批发商就到哪里去。如果番茄的售价涨了,批发商又会去往别处。这样靠价格吸引客户,客源的稳定性低,会出现有时供不应求、有时难销滞销的情况,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是以品牌留客就大不一样,只要客户认可番茄的品质,我们与客户的关系就更稳定,销售市场也有保障。”赵建林说。
近两年,献县农业农村局不断引导农户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完成了“献县番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这给了赵建林更多信心:“我们合作社的番茄已经通过检验,获得了‘献县番茄’的使用授权。以后我们的番茄就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了,有了品牌优势的加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