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第02版:02

大棚生“花”

——吴桥“食用菌达人”王军的故事

王军正在采摘金耳菌。

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2月10日,在吴桥县桑园镇南街村康富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内,只见一朵朵“黄金花”长势喜人。“这个金黄的疙瘩叫金耳菌,富含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有‘菌中燕窝’之称。我们的金耳菌在第七届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暨招商对接活动中获得优秀产品奖。”合作社负责人王军高兴地说。

说起王军种植金耳菌,还有一段故事。王军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建筑行业闯荡,三年前,他决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农业领域。通过市场考察,他决定种植食用菌。他在南街村流转了28亩土地,建起4个食用菌大棚,种植黑皮鸡枞菌、平菇、羊肚菌等。开始种的时候,由于大棚内温度没控制好,王军种植的黑皮鸡枞菌个头小,市场销量也不好。王军带着问题到山东省济南市的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学习。经过连续5天的考察,王军意识到食用菌种植行业里现代化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是发展趋势,这也让他开启了食用菌科技种植的探索过程。

“看,这个食用菌专用机组,能把大棚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多种环境控制好,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最佳生长环境。”考察回来的王军,开始对食用菌大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安装智能温控系统、通风系统等设备,确保大棚内保持食用菌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

“调温度、加营养等技术和管理达到最优化,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品相、口感、产量都得到了提升。”王军说,他的4个大棚年产黑皮鸡枞菌、平菇、羊肚菌等5万公斤左右,年收入可达50万元。去年7月,王军又尝试种植金耳菌,由于精心管理,他种出来的金耳菌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提升种植技能,王军还把目光放在提升食用菌附加值上。他开发研制了金耳羹、鸡枞菌酱等产品,同时将废弃的菌棒统一粉碎后用来种植蒜苗,实现循环使用。

如今,王军在合作社已建成集实验育种、菌包加工、冷藏储存、深加工销售、集中收购、废菌包回收于一体的食用菌种植内循环体系。从食用菌“门外汉”到远近闻名的“食用菌达人”,王军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这里打工,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活儿不累,还能照顾家。”桑园镇南街村村民杨桂菊提起这个在家门口找的工作,很是知足。

“下一步,我计划打造50亩至100亩的标准化特色菌菇种植示范基地,完成棚房、冷库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谈及未来,王军说,他将在黄土地上继续探索,争取一路生“花”。

2025-02-14 ——吴桥“食用菌达人”王军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5701.html 1 大棚生“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