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化温室里,西红柿秧苗茁壮成长。
◀ 郑福军正在将西红柿装进礼品箱。
近日,记者走进渤海新区黄骅市官庄乡的广滢家庭农场,看到了一派红火的丰收场景。
在农场的温室里,一串串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藤蔓,甚是喜庆。工人们正忙着摘下成熟的西红柿,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几筐。
“别看咱这儿都是盐碱地,但长出来的瓜果品质格外好。西红柿秧苗的耐寒性更好,越冬这一季,我把农场的11个温室都种上西红柿了。上一茬西红柿成熟正赶上过年,就算一公斤卖20元,也供不应求。”好产品带来好效益,农场负责人郑福军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盐碱地地力瘠薄,对农作物来说是不小的考验。眼前,广滢家庭农场的棚里生机焕发,让人不禁好奇,郑福军是如何做到的?
“建设施棚室、辅以好技术,这才能在盐碱地里打造‘果蔬仓’。”郑福军说,这片土地盐碱化程度不低,前些年,村民们种植庄稼,看天吃饭,收成有限。2014年,他决定种植蔬菜后,先是建起3个温室大棚。通过调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并用周边坑塘的地表水灌溉,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其后,郑福军不断建起温室,扩大种植面积。
为了提高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郑福军没少花心思。
“整地时,我在土壤里加入秸秆,来增加盐碱地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板结、盐渍化的问题。定植时,则采用起垄种植的方式来减少盐碱上返。”秉承着绿色种植的理念,为了精准施肥、精量管理,郑福军还在温室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在水肥一体化设施中,肥料可以被充分溶解在水中,精准施在西红柿秧苗根部附近。少量多次滴灌,不仅能提高肥效利用率,还能避免没被吸收的肥料变成无机盐加重土壤盐渍化的问题。”不仅如此,精准滴灌减少了水分蒸发,有助于郑福军把控棚内湿度,不会让秧苗因湿度过大产生菌病。
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今年,广滢家庭农场又新建了3个智能化温室,应用了智能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由物联网实时上传到云平台。郑福军只需打开手机就能查看相关数据,从而根据数据变化调整管理举措。
“精准获取温室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让种植管理由‘靠经验’转为科技化。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管理多个棚室,更加省时省力了。”郑福军说。
不仅如此,郑福军还在温室内安装了太阳能集热地暖装置,用来解决冬季低温影响西红柿生长的问题。这套装置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保温水箱、循环泵和地暖管道组成。白天,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把水加热后储存到保温水箱中;夜晚,当大棚内温度下降时,循环泵启动,水箱中的热水通过地暖管道在大棚内循环流动,释放出热量,为秧苗提供温暖的生长环境。
“自从安装了太阳能集热地暖装置,大棚里的温度稳定多了,西红柿的生长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前段时间寒潮来袭,地暖装置发挥作用,大大降低了冻害风险。”郑福军说。
有了科技的加持,郑福军在智能化大棚成功种植了对温度和湿度要求更高的“水果西红柿”。“水果西红柿”是铁皮西红柿、草莓西红柿等多种西红柿的统称,比普通西红柿的口感更好,每公斤能卖到25元。
郑福军在盐碱地上建设“果蔬仓”的探索,引起了省、市农科院专家的关注。近两年,农场还与省、市农科院合作,进行了西红柿品种耐盐碱试验及无土栽培试验。
在农场的无土栽培试验区,一排排整齐的栽培槽甚是醒目。槽内没有土壤,取而代之的是由珍珠岩和草木灰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西红柿秧苗在基质中茁壮成长,枝叶繁茂。一串串饱满的西红柿挂满藤蔓,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郑福军说,原先在盐碱地里起垄种植,秧苗不仅因盐胁迫受到影响,还会面临病虫害、连作障碍等问题,影响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而无土栽培模式的基质没有盐碱化问题,具有多种营养元素,还没有土传病害。
“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无土栽培虽然成本高,但西红柿成熟早、口感好,上市后更加受欢迎。以后,农场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不断增加盐碱地‘果蔬仓’的科技含量。”郑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