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压腿、吐纳……2月21日,天刚蒙蒙亮,吴桥县于集镇于东村村民于永玉就带着弟子们在大院里开始了新一天的杂技练习。
“练习杂技,必须能吃得了苦。没有毅力,是练不好功的……”每天除了日常训练,于永玉给弟子们灌输最多的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理念。
今年53岁的于永玉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是沧州市级非遗项目杂技·二鬼摔跤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末,于永玉曾在北京发展,多次参加一些重大的文化演出,期间也教授过40多名外地孩子。
12年前,于永玉回到老家,建起了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同时将杂技团的练习场地命名为“观道杂技文化小院”。在小院里,于永玉带着娃娃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目前,小院里有10名弟子,其中有8人分别来自河南、山东、安徽。
今年11岁的董家晨是吴桥县何庄乡董庵村人,他从7岁就跟着于永玉练习杂技,期间多次登台演出,得到观众好评。小家伙最擅长的是走钢丝、钻筒、独轮车等项目。在钢丝上,他可以完成很多动作。“我很喜欢于东村练习杂技的氛围,以后想专门从事这个行业。今后我将继续刻苦训练,学习更多本领。”他说。
“观道杂技文化小院”还是一家杂技道具非遗工坊,可以制作“拉洋片”“训白鼠”“二鬼摔跤”“十样杂耍”等10余种杂技道具。这些道具远销江苏、浙江、四川、北京、内蒙古等地。
别看于东村是一个只有300余人的纯农业小村庄,但有着600多年的杂技历史,底蕴非常浓厚。村民们喜欢杂技,几乎“人人有一手”。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东村申请了吴桥县“杂技专业村”的称号,除了“观道杂技文化小院”,还重点打造了“于金生杂技非遗展馆小院”。
今年74岁的于金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他建起了“于金生杂技非遗展馆小院”,通过百余件珍贵的展品向人们娓娓讲述吴桥杂技的发展历程。
记者在展馆内看到,里面有杂技艺人在国际国内重大演出时的照片、训练器材、杂技道具等。
“这两个石锁,各重约百斤,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于金生指着两个石锁说,虽然东西不起眼,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之一,于家将两个石锁代代相传,每位杂技传人自幼以石锁锻炼臂力和指力。
两个小院承载和展示了于东村杂技技艺的发展历史。2024年,于集镇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制定于东村改造提升计划,实施两个小院联建,不断浓厚杂技文化乡土氛围。于东村去年还被纳入吴桥县精品旅游路线,许多来吴桥的游客都喜欢来两个小院走一走、看一看。
小村庄以杂技小院为依托,推进杂技文化传承,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