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震 丁 猛 本报通讯员 王 钊
2月21日,京津冀膜产业创新合作发展大会在沧州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和膜产业上下游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膜产业前沿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新水岛海水淡化设备研发中试制造项目等10个项目现场签约入驻沧州高新区。我市深化与京津产业协同再传喜讯。
让我们的目光回溯到11年前的今天——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11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坚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京津冀双向发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精心描绘协同发展壮美画卷。
紧紧扭住“牛鼻子”,产业协同持续深化
深化与京津全面融合协同,产业合作是关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我市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聚焦聚力推动与京津融合发展,促进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2月20日,走进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一车间内,新一批硝呋太尔原料药顺利下线。据该分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分公司总投资额达到3.6亿元,新厂区面积大幅扩大,原料药生产也由单一品种转化成多品种,充分展现了公司产业升级的成果。
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制药企业。2015年,公司作为首批入园企业,在沧州建厂进行原料药生产。目前,公司投资4300万元建设的三期工程普罗雌烯原料药项目已经完工。
通过创新实施“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模式,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医药企业入驻,生物医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吸引国内外62家知名医药企业的82个项目入驻,其中,北京企业37家、天津企业9家。
积极探索生物医药产业与京津深度融合,是我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11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持续放大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平台承接能力,推进产业协同向更深层次拓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投资体量最大的轻工项目——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项目,目前有600余家企业入驻,明珠商贸城已有12000家服装商户落户;京津冀再制造产业园二期和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提质升级项目开工建设并有序推进……2024年,我市签约京津项目62个、总投资346亿元,引进落地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3家。
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市不仅注重量的积累,更致力于质的提升,积极对接京津创新资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更加坚实。
2月14日,位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柱式膜组件。
“柱式膜组件中使用的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这款产品的成功量产得益于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大力支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把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引进来,在这里进行转化,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承接项目落地,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对接,加快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目前,我市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个,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75亿元,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31%。
加快交通互联互通,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
去年9月,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的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跨邯黄铁路特大桥连续梁,经过施工人员的紧张作业,实现空中转体对接,安全跨越邯黄铁路既有线,成为全线首座成功转体的连续梁,为后续工程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项目是京津冀城市群“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石家庄,东至渤海新区。建成后,沧州至省会列车旅程将由目前的两个半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从石家庄到黄骅港用时将缩短至一个半小时。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适应大战略,沧州按下交通互联互通“快进键”,始终不遗余力畅通与京津、雄安和省会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连接京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沧州人领略到了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便利。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