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运河之畔,清风楼上,一场运河诗词文化的传习与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主讲者便是林如月,一位十几年专注于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这样的活动,她已经组织开展了上千场。
42岁的林如月是沧州儒悦书院院长,传统文化礼仪老师,非遗文化讲师,被评选为“狮城好青年”运河区名家工作室代表人,被运河区委评选为十佳百星“文化能人”。她所创建的儒悦书院,被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授予“十佳国学书院”称号。多年以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热衷于国学公益事业,为沧州本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
转行探寻传统文化
今年是林如月投身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工作的第12年。回想起过往,她在现代礼仪培训领域的那段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
十几年前,在沧州的现代礼仪培训行业中,她凭借着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
然而,在看似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里,她内心的困惑却与日俱增。在教学过程中,她看着学员们熟练地掌握了微笑的弧度、握手的力度、寒暄的话术,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标准,可总觉得他们身上缺失了一种“灵魂”的东西。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审视自身的成长,并且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若想真正引领学员走向更高的境界,自身知识的储备与精神的涵养是何等重要。
于是,她渐渐明白,礼仪倘若仅仅停留在行走坐卧、举手投足这些表面的形式上,无疑是空洞且缺乏生命力的。正如孔子所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仪绝非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呈现,更应是内在精神的外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深深扎根于历史的长河中,蕴含着对人伦关系的深刻洞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石,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与尊重表达的桥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刻,那些古老动人的礼仪故事、庄重肃穆的传统仪式、深邃玄奥的哲学思想,如同一束强光,瞬间穿透了内心的迷雾,将她深深吸引。那一刻,她恍然明白,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正是传统文化中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力量。于是,她毅然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中。
转型之路困难重重,她不断钻研学习,寻访国学大家,汲取传统文化养分。这些传统文化的智慧让她的内心愈发笃定,国学情愫生根发芽,激励她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突破,坚定地走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之路上。
编辑《运河沧州韵》
投身弘扬传统文化,林如月始终满怀热忱,一心想更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她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书籍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她参与精心编写了《中学生国学教育读本》,秉持着“传承经典,经世致用”的理念,精心筛选国学经典篇章,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与青少年认知特点进行编排,期望能为莘莘学子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让孩子们在经典的熏陶下,汲取古人智慧,培养品德修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习与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林如月常说:“士君子生其地,而不知古迹,陋也。”对家乡的热爱,一直是她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情感。“爱运河,知沧州”,这不仅是对家乡记忆的美好传承,更是对城市文化的深情守望与生动诠释。
中国古代为何开凿大运河?运河是谁开凿的?千百年来大运河两岸究竟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她进行探究和互动活动。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忧心,许多沧州人对家乡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略知一二,孩子们了解得更是微乎其微。鉴于此,她决心编一本别具一格的书,这本书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又得充满趣味,具备极强的可读性,能够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历经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雕琢,承载着她满腔热忱与期望的《运河沧州韵》应运而生。
创作《运河沧州韵》时,她与编委会志同道合的师友一同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工作。他们查阅了海量的历史文献、地方志,走访了众多对运河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乡土文化传承者。为确保内容准确无误,他们进行了多轮严谨细致的校对,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处民俗风情、每一段传奇故事都反复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运河两岸的历史故事、民风民俗、红色传奇、名胜古迹编辑整理记录下来,只为给美丽的母亲河留存一份珍贵的记忆,为古老的沧州城记录一段难忘的历史。
《运河沧州韵》是一本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书籍,它巧妙融合了知识性、文学性、故事性和思想性。书中以通俗易懂、生动简约的文字,搭配精美贴切的插图,采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形式,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运河画卷。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启迪心智的民间传说、文采飞扬的绝美诗词、引人入胜的文物古迹,都能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运河,了解古沧州,让他们对沧州对大运河充满无限眷恋与热爱。
《运河沧州韵》一书出版后,迅速在多所学校掀起了阅读热潮。书籍刚发放到学生手中,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全身心沉浸在传统文化与沧州历史文化交织的精彩世界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对沧州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热爱之情也愈发浓厚。学校组织的读书分享会,气氛热烈非凡,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有的孩子分享了从书中了解到的沧州古老传说,有的讲述了对沧州独特民俗的新认识,还有的畅谈了自己对家乡母亲河的全新理解。这些真挚的分享,不仅是孩子们阅读成果的展现,更体现出他们在文化滋养下的成长与思考。
千场活动传承区域文化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大家整日忙碌奔波,内心也变得浮躁起来,想要静下心翻开传统文化的书籍,似乎成了一件难事。但林如月清楚,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遗忘的。她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秉承“文化传承+创新实践+艺术拓展”的文化理念,从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能力提升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孩子们艺术审美,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凭借举办过上百场讲座、上千场活动的经验,她还用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像国风诗韵、德育美育等,力求让孩子们以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年“五一”假期,沧州迎来了大批外地游客。走在街头巷尾,随处都能听到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交谈,朋友圈里也满是沧州各处景点人潮涌动的景象,这座城市的热闹程度远超想象。其间,她在清风楼也开启了文化活动,以《运河沧州韵》为核心主题,搭建起家乡文化与游客之间沟通的桥梁。
林如月说,目前,“阅运河诗章,品沧州古韵”阅读之旅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计划今年“五一”期间开展。本次活动将以“阅”“行”结合的形式,让参与者在诗词诵读中感悟文人墨客对沧州与大运河的情感,触摸历史脉络;实地走访古迹老街,聆听民间故事,沉浸式领略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