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间这片浸润着《诗经》古韵的土地上,一座文化古城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生。当晨光洒向卧佛堂镇小店村的青砖灰瓦,一位手持刻刀的艺术家,用刀尖在红色镭射纸上“起舞”,将书法、绘画与剪纸的魂魄熔铸于方寸之间。他,就是“飞刀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胜利,用四十载光阴锤炼出这门绝技,更把这门艺术推上了世界舞台。
身怀绝技成为非遗传承人
1971年,胡胜利生于河间市卧佛堂镇的一个书画世家。每逢年关,父亲挥毫泼墨为乡邻书写春联的场景,成为他童年最鲜活的记忆。“红纸铺开时,墨香混着爆竹硝烟钻进鼻子,父亲的手腕一转,福字里就开出花来。”9岁执笔临帖的他,在颜筋柳骨的碑拓间窥见艺术乾坤,更在一次偶然接触双勾字时,萌生了以刀代笔的奇想。20多岁时,他将壁纸刀片化作“游龙”,在镭射纸上游走出虚实相生的字画——这柄寻常美工刀,从此成了他丈量艺术疆域的标尺。
“刻刀不比毛笔,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胡胜利常在工作台前通宵琢磨刀法,腰酸背痛时便以冷水敷面提神。为掌握“两层纸只刻透上层”的绝技,他刻坏的纸张堆积如山,指尖的老茧厚如铜钱。2020年,“飞刀书画”被列入河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孤灯长夜的坚守,化作刀尖绽放的红梅。
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审美
创作飞刀书画的过程,是一场传承与演进的艺术之旅。胡胜利在创作前,总是先静静地沉思片刻,脑海中浮现出要创作的内容。然后,他展开红纸,手持刀片,瞬间便会进入一种忘我境界。心随刀动,刀随心转,人与刀、刀与纸仿佛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他全神贯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刀片在他的手中,就像是一位忠诚的舞者,随着他的指挥,在红纸上跳起了一场精彩的舞蹈。整个创作过程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2021年,在河间第三届非遗展演现场,观众屏息凝望:一张红纸平铺案上,胡胜利执刀如执笔,刀锋游走如行云流水。转瞬间,“十二生肖图”中的卯兔衔花跃动,“十大元帅”肖像英气逼人,最令人称绝的当属“红福字中字”——大篆“福”字内嵌套着上百个祝福小字,远观似烈火燃霞,近看如繁星缀空。这融书法、雕刻、美术于一体的艺术,让传统剪纸焕发出万千气象。
他的创作从未囿于尺幅之间:从硬币大小的微雕到10米见方的巨制,从《麻姑仙坛记》的古典意境到“沧州包记甜心”的现代广告字,飞刀书画既能承载千年文脉,亦可拥抱市井烟火。2024年在沧州日报社举办的“大运之河 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现场,他与儿子胡鹏川联袂献艺,4分钟刻就6个直径1.2米的大字,刀落纸透的刹那,掌声如运河春潮经久不息。儿子解说时的文史掌故,与他手中翻飞的刻刀,恰似传统与现代的深情对话。
从河间胡同到世界舞台
北京琉璃厂的博雅轩画院里,一场跨越东西方的艺术邂逅悄然发生。2020年初,当“90后”企业家孙宇晨带着胡胜利的鼠年《送福图》走进巴菲特晚餐时,这位以理性著称的“股神”抚摸着镭射纸上凹凸的纹路惊叹:“中国工匠竟能用刀片演奏视觉交响乐!”
而胡胜利彼时正埋头创作抗疫主题作品,对这场文化输出浑然不觉。直到媒体报道纷至沓来,他才憨厚笑道:“原以为刻的是普通礼品,没想到成了中国文化名片。”
他的艺术早已突破地域界限:美国收藏家珍存的鼠年生肖图流淌着东方吉祥寓意,韩国美术馆展出的《母亲》用刀锋勾勒出人类共通的亲情,日本游客排队数小时只为目睹“刀笔同源”的奇迹。但最让他自豪的,仍是2021年义拍会上9幅作品拍得的善款,化作河间抗疫前线的物资——艺术的价值,终究要落回土地滋养人间。
在胡胜利看来,非遗传承既要“守正”更需“出奇”。他打破旧规,在画院开设公益课堂,教孩子们以刀为笔书写《诗经》;将抖音直播引入创作现场,让百万网友见证“福字中字”的诞生过程;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让飞刀书画化作书签、灯饰走进日常生活。“老手艺不能锁在玻璃柜里,要活在人们的惊叹声中。”
而今,儿子胡鹏川已能独立完成大型创作,但父亲仍坚持每日练刀3小时。“刻《雷锋之歌》长诗时,我把‘雷锋’二字重复刻了36遍,不是技法不够,而是总觉得刀意未达诗魂。”这种近乎执拗的追求,让他的作品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尤显珍贵——每道刻痕都是独一无二的心跳,每次运刀都是人与材料的灵魂共振。
“有人问‘飞刀书画’能传承多少年?”胡胜利抚摸着工作室墙上的《诗经》刻卷,刀痕在夕阳下泛着金红,“你看这《关雎》里的荇菜,三千年前漂在河洲,今天依然在民歌里摇曳。只要中国人还贴福字、读古诗,这门手艺就会和运河的水一样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