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其独特的疗效帮助无数人恢复健康。然而,要让中药发挥最佳药效,正确的煎煮方法至关重要。中药煎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厚学问,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中药煎煮的学问。
煎煮中药前,准备工作不可忽视。首先是器具的选择,砂锅、瓦罐是最佳选择。它们材质稳定,受热均匀,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能最大程度保证药效。避免使用铁锅、铝锅,其金属成分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物质反应,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其次,要对药材进行清洗。但注意不能过度清洗,轻轻冲洗掉表面灰尘即可,以免部分有效成分流失。
煎煮中药时,加水量有讲究。一般来说,将中药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水面高出药面2-3厘米为宜。但不同药物类型有所差异,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如夏枯草、丝瓜络等,可适当多加水;质地坚实、吸水性差的,像矿物类、贝壳类药材,则可少加些水。首次煎煮后,滤出的药液量一般控制在150-200毫升,儿童用药可控制在100-150毫升,第二次煎煮时,药液量可稍少。
浸泡药材能使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多数药材需用冷水浸泡,时间约为 30 - 60 分钟。但像一些芳香类药材,如薄荷、藿香等,浸泡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即可,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损失。
煎煮火候和时间也很关键。一般先武火(大火)将药液迅速煮沸,然后转文火(小火)慢煎,使药物成分充分溶出。解表类中药,如治疗感冒的麻黄汤、银翘散等,因多含挥发性成分,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如八珍汤、归脾汤等,药物成分较复杂,需长时间煎煮以煎出有效成分,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40-60分钟。
特殊药物有特殊煎煮方法。先煎的药物,如矿石类的石膏、磁石,贝壳类的牡蛎、石决明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需先打碎,单独煎煮30-6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一起煎煮。后下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含挥发性成分,在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放入,以免有效成分挥发。包煎的药物,如车前子、蒲黄等,粉末状或带有绒毛,为防止其漂浮在药液中或刺激咽喉,要用纱布包好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烊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需单独加适量开水或黄酒,隔水加热融化后,再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服用。
此外,中药煎煮次数一般以2-3次为宜。第一次煎煮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溶出量较多,第二次、第三次煎煮时,随着药物中有效成分浓度逐渐降低,溶出量也相应减少,但仍有一定量的有效成分可被煎出。多次煎煮能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溶出,充分发挥药效。
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是让中药发挥最佳疗效的关键。从器具选择到煎煮的各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规范,这样才能熬制出一剂良药,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