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孙犁的《耕堂文录十种》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我于县城邮局门口的报刊亭购得全套13册,这套孙犁文集至今仍是我心中的挚爱。这十多年间,我无数次翻阅,它们始终伴我左右,成为我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正值惊蛰,仲春已至。再次翻开《如云集》中《菜花》一文,孙犁笔下的春日景象跃然纸上:“每年春天,将去年冬季贮存的大白菜……一层层剥去菜帮,便能发现一株嫩黄的菜花与菜根相连,顶端已布满如小米粒般的花蕊。将其根部削平,置于水盆中,再摆于书案,便构成了我书房中独特的开春景致。”文字虽朴素,却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之中,目睹菜花绽放。这份沐春的心情,正是孙犁与这本书赋予我的。
掩卷沉思,我不禁深深怀念起那邮局门口的报刊亭。
那里,曾是我下班后必访之地,即便不买任何东西,仅是转转看看,也能让我心生踏实。每期的《读者》《青年文摘》,以及为孩子准备的《实用文摘》《儿童文学》,都是我每期必买的读物,既供自己阅读,也给孩子看。随着这些杂志从月刊变为半月刊,我的期待也从每月一次变为每半月一次。
平日里,我时常前往报刊亭,看看是否有新书上架,这里逐渐成为我业余生活中经常光顾的地方。若一个月不去几次,总觉得心中有所缺失。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去那里转转看看,便能感到充实。特别是当淘到心仪已久的书籍时,那种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更是难以言表。在我心中,这个地方已成为我灵魂的栖息地,滋养、寄托着我的心灵。
那些年购买的杂志,我一本未丢,家中已堆放了好几箱。书橱里的书大多来自那个报刊亭。十多年的杂志,如今孩子仍在翻阅,老妈闲暇时也戴着老花镜阅读。还有那《耕堂文录十种》,至今仍在我的案头或车内被我随时翻阅,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街头的报刊亭已逐渐消失。这座小县城中我唯一的心灵港湾也不复存在。几次在邮局门口徘徊,只见昔日的报刊亭已改头换面。它究竟去了哪里?我再也无法找到它的踪迹。
十多年前,我曾坚信,每个小城的报刊亭都是这个地方夜里闪烁的明灯,为漂泊的游子指引归家的方向。可如今,这盏明灯竟然熄灭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AI时代如雨后春笋般到来。新的科技、新的信息以碎片化、爆发式的方式涌入我们的生活,一部手机便能尽览天下事。身处其中,我们应接纳、包容并适应这一切。然而,我个人的阅读习惯依然未变,我仍偏爱纸质书籍,喜欢一页一页地翻阅,勾画标记,这样的阅读才更有味道,才更踏实,更能引发思考。
如今,我已无处可买2025年的《读者》,只能在“天猫”上预订了一年的期刊。于是,我更加怀念那街头的报刊亭。
千万人心中有千万个春天。孙犁《菜花》中的春天,充满了烟火气与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不经意的美好。谨以此文向那些远去的怀念致敬。生长吧,生生不息的春天!乙巳年仲春,春风拂面,那风中带着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