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宠 辛集市第一医院
尿常规作为临床基础检查项目,承载着筛查泌尿系统疾病、代谢紊乱及全身性疾病的重任。然而,许多人对尿常规的理解存在误区。通过本文,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尿常规,避免被认知误区所误导。
一、尿常规的重要性
尿常规检查涵盖了尿液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有形成分等内容,能够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和排泄功能。尿液作为肾脏过滤血液后产生的废物,其成分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出肾脏及尿路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尿常规是许多全身性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二、尿常规检查的内容
尿的颜色和透明度: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透明。尿液颜色的改变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如血尿、血红蛋白尿、乳糜尿等。尿液浑浊则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结晶析出等原因引起。
酸碱度(pH值):尿液的酸碱度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尿液pH值的改变可能提示酸中毒、碱中毒、尿路感染等疾病。
尿比重:尿液比重反映了尿液中溶质的浓度。比重增高可能提示脱水、糖尿病、急性肾炎等;比重降低则可能提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如慢性肾炎、尿崩症等。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糖: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尿糖阳性可能提示糖尿病、肾脏疾病等。
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少。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炎症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上皮细胞和管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自泌尿系统的不同部位,上皮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
三、常见认知误区
尿液浑浊等于有病:尿液浑浊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结晶析出等原因引起,但也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不能仅凭尿液浑浊就判断有病。
尿酮体阳性等于糖尿病酮症:尿酮体阳性可能是由于饥饿、低碳饮食等生理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糖尿病酮症等病理因素导致。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来判断。
白细胞升高必须用抗生素:白细胞升高提示泌尿系统感染,但无症状菌尿部分人群无需治疗。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应结合临床症状和细菌培养结果来判断。
尿蛋白阳性等于肾病:尿蛋白阳性可能是短暂性现象,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情况下可能出现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因此,需要多次复查并结合其他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肾病。
泡沫尿等于蛋白尿:泡沫尿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虽然泡沫尿可能与蛋白尿有关,但不能仅凭泡沫尿就判断为蛋白尿或肾病。
尿检正常等于肾一定没事:尿检只能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不能完全反映肾功能状况。有些肾病早期可能尿检还看不出异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肾功能、尿沉渣分析、肾脏B超等来综合判断。
留尿标本的误区:留尿标本时也存在许多误区,如留取晨尿时误以为是起床排空尿液后的下一次尿、月经期留尿、标本不新鲜、尿道口不清洁、没有留中段尿等。这些误区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四、如何正确进行尿常规检查
选择合适的留尿时间:晨尿(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是尿常规检查的首选,因为晨尿较为浓缩,更能反映出尿液的异常成分。
清洁卫生:留尿前应清洗尿道口,避免尿液被尿道分泌物如白带、精液等污染。
留取中段尿:中段尿是相对干净的尿液,能够减少污染和误差。
及时送检:留取的尿液标本应及时送检,避免放置过久导致尿中细胞成分破坏、细菌分解尿糖蛋白等,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避免干扰因素:在进行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食用过油腻、高蛋白食物,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干扰因素,以免导致暂时性尿液成分异常。
尿常规是疾病筛查的“晴雨表”,对于评估泌尿系统及全身疾病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尿常规,避免被认知误区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