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南皮县潞灌乡曲庄村的麦地里,正在拔节的小麦长势喜人。种粮大户张培庚站在田埂边,指着渠里涌动的灌溉水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一直采用微咸水灌溉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不会影响麦子生长,还能改良土地。”
张培庚说,几年前,他承包了村里800亩土地种粮。然而,由于土地盐碱化问题,小麦亩产并不理想。过去,他常用淡水压盐,主要采取修水渠、挖排水沟等方法引水,淋洗地表盐分,在压盐的同时灌溉作物,不但成本高,还消耗大量淡水资源。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推出一项创新技术——“微咸水周年安全利用”技术改变了这一局面。利用这项技术,农户可在秋季通过秸秆还田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在春季冬小麦拔节期用含盐量低于5克/升的微咸水代替淡水给农田灌溉一次。待到夏季,雨水渗入地下,可淋洗因微咸水灌溉留在地表的盐分。
曲庄村有片洼地,集满了雨季降水及横向渗透的浅层地下水,形成一个大水坑。洼地蓄积的雨水与浅层地下咸水混合后,含盐量约为3克∕升。作为南皮县首批试验田,曲庄村的麦田最先“喝”上微咸水,结果令人惊喜——经专家测算,在小麦收获季,麦田土壤表层含盐量降低40%、每亩节水20%、小麦亩均增产12.5%。
曲庄村试验田的成功给了试验站科研团队信心,他们加大了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目前,南皮县90%的盐碱地都得到改良。
“我们不仅深入研究了咸水的水质和水量,还通过控制灌溉时间,实现‘精准投喂’。采用合适比例的咸水灌溉农作物,不会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还能激活小麦抗逆性,有效提升粮食品质。”试验站副研究员王金涛解释,特殊的种植条件,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数据检测显示,采用微咸水灌溉技术后,南皮旱碱麦长势良好,蛋白质含量达到13%至16%,钙、锌等矿物质及多酚含量超普通小麦30%,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量也很丰富。
如今,咸水和微咸水安全利用等技术已在环渤海地区推广超过100万亩。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孙宏勇表示,试验站将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帮助农民在盐碱地种出高产优质小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