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邯郸市中心医院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为第一跖骨向内偏斜,而大拇指向外侧(小趾方向)弯曲,使得第一跖骨头内侧突出,形成俗称的“大脚骨”或“拇指外翻”。随着病情发展,这个突出部位常因摩擦而出现红肿、疼痛,严重影响行走和生活质量。
1.拇外翻的常见原因
拇外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约70%的患者有家族史;不合适的鞋子尤其是长期穿着尖头高跟鞋会挤压前足,迫使大拇指偏向外侧;生物力学因素如扁平足、足弓塌陷会改变足部受力,增加拇外翻风险;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关节结构变形;此外,长期站立的职业人群如教师、护士、服务员等更易患病,这与长时间足部负重有关。
2.拇外翻的临床表现
拇外翻患者通常呈现多种症状:最明显的是大拇指向小趾方向偏斜,第一跖骨头内侧形成明显突出;这一突起处皮肤长期受摩擦可形成鸡眼或胼胝体,引起疼痛;患者常感觉穿鞋困难,尤其是窄头鞋;行走时前脚掌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跛行;随着病情进展,大拇指可能与第二趾重叠,甚至导致第二趾变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足底胼胝,这是由于足部受力点改变所致。
3.拇外翻的分级与评估
医学上根据大拇指偏斜的角度,将拇外翻分为四级:轻度(偏斜角度<15°),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需注意预防进展;中度(偏斜角度15°-30°),开始出现疼痛和外观变形;重度(偏斜角度>30°),明显疼痛和功能障碍;极重度(偏斜角度>40°),严重变形和功能受限。评估拇外翻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包括临床症状、X线测量的第一跖骨角和跖趾角、足部受力分析等。
4.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
预防拇外翻发展的关键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头应宽松有足够的前掌空间,鞋跟高度最好不超过4厘米;定期进行足部肌肉锻炼,如拾取小物品、脚趾抓毛巾等,增强足部肌力;保持适当体重,减轻足部负担;使用专业的拇外翻矫正器或脚趾分离器,尤其是夜间使用可减缓变形进展;定期足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5.拇外翻的保守治疗方法
对于轻中度拇外翻,保守治疗是首选:定制足部矫形鞋垫可重新分配足部压力,减轻疼痛;专业的拇外翻矫正器在夜间或休息时使用,有助于缓慢调整大拇指位置;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疗、冷热敷等可减轻疼痛和炎症;非甾体抗炎药物可缓解急性疼痛期,但需医生指导使用;足部功能锻炼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可增强足内在肌群力量,改善足部生物力学。保守治疗虽不能完全矫正已形成的畸形,但对于症状控制和预防进一步恶化效果显著。
6.拇外翻的手术治疗选择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疼痛严重影响生活时,手术治疗是必要选择:远端截骨术适合轻中度拇外翻,通过在第一跖骨远端截骨矫正偏斜;近端截骨术适用于中重度拇外翻,在第一跖骨近端进行截骨矫正;关节融合术主要适合伴有关节炎的患者,通过融合关节消除疼痛;微创手术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通过小切口进行矫正,减少组织损伤,加速康复。
7.拇外翻术后护理与康复
拇外翻手术后的护理注意:创面护理要保持干燥清洁,按医嘱更换敷料;术后初期需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前48小时内进行间断冰敷,缓解疼痛和肿胀;按医嘱使用拐杖或特制术后鞋,避免过早负重;严格遵循康复计划,逐步恢复足部功能,通常6-8周可恢复基本行走,3-6个月恢复正常活动;长期足部护理仍需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复发。
拇外翻作为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足部问题,不应等到严重疼痛时才寻求治疗。无论是通过预防措施、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干预,早期识别和应对都能显著改善预后。健康的足部是行走人生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守护这支撑全身的重要“基石”,享受轻松自如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