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第05版:05

沧州市义工协会10年来以爱为“馅”,“包”出真情——

45万个爱心饺子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祁 洁 摄影报道

“我来教你包饺子”

“饺子下锅喽”

“饺子太好吃啦”

“饺子出锅喽!”4月20日上午,新华区华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随着志愿者的一声吆喝,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辖区的老人们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饺子一边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2015年起,每周日,沧州市义务工作者协会都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村庄、养老公寓等地,为老人们包饺子。10年来,志愿者已累计为3万余名老人包了45万余个爱心饺子。

“包饺子组”争买食材

“崔会长,咱们明天去华油社区为老人包饺子需要买多少菜,我去买。别人再联系你,你就说菜已经有人买了,别买重了。”4月19日一早,志愿者闫春丽就给沧州市义工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崔建松打电话,把买菜的活儿“占”上了。

没过一会儿,李海萍、艾秀萍等人陆续给崔建松打来电话。几人得知这次包饺子的菜已经有人买了,怕其他的食材准备重了,便私下在电话里分好了工。她们有人负责泡木耳,有人负责炒鸡蛋,还有人负责准备和面用的果蔬汁。

这几名志愿者都是沧州市义工协会“包饺子组”成员。每周五下午,协会秘书长王晓妹将本周活动地点告诉志愿者后,志愿者们便争着买食材。“协会成立之初,包饺子的食材都是我自己准备。后来,志愿者们怕我累着,争着替我分担。这些年来,协会开展活动时经常发生食材准备重复的情况。”崔建松笑着说,“志愿者的支持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必须带着大伙儿在这条公益路上一直走下去。”

“装卸组”不怕苦累

4月20日7时刚过,崔建松驾驶着协会“爱心车”到了华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时,协会副会长常兆平、张宝忠已经到了。

车停稳后,常兆平将车后门打开,俩人开始把灶台、桌子、凳子等物品一样样往下搬。

“老张,你歇会儿,剩下的桌凳我搬就行。”常兆平发现张宝忠累得气喘吁吁,便提醒了一句。

“没事,我不累,咱们一起搬更快些。”张宝忠说完,又接着干起来。

不到20分钟,这几个人就把厨具和桌凳从餐车上搬了下来。

常兆平和张宝忠是沧州市义工协会“装卸组”的主力成员。协会有活动,他们一直承担着案板、桌子、架子、篷子等物品的装卸工作。五六袋面粉、六七个大遮阳棚、一个煮饺子的大灶……每次协会组织义工去社区、村庄、养老公寓为老人包饺子,常兆平、张宝忠和其他几名志愿者都要装卸这些物品。10年来,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装卸组”成员经常幽默地说:“切菜、和面、拌馅儿这样的‘细活儿’我们不会干,就干点儿力气活儿。看!我们个个身强力壮的,搬这点儿东西不算啥。”

“音响组”从不缺席

沧州市义工协会组织志愿者去华油社区开展敬老助老活动那天,志愿者高恩松和弓强都没事,俩人都参加了活动。

“老高,你把音响电线接好了,我再看看要播放的音乐是否存好了,别把顺序弄错了或者落下哪一首。”一到现场,俩人便分好工各自忙碌起来。

高恩松和弓强既是协会的副会长,又是音响师。每次协会开展活动,他俩至少得有一个人到场。

高恩松是协会的第一位音响师。协会每次活动都有文艺表演,对音响较为精通的高恩松主动承担起音响师的角色。每次协会组织活动,需要播放哪些音乐,哪首在前,哪首在后,高恩松都要提前准备好。“万一我有事参加不了活动,得有人顶上去。”一次,协会开会时,高恩松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弓强自告奋勇地说:“我跟老高搭档负责音乐播放,我对音响多少了解些,今后再跟他深入学学。”从此,协会又多了一名音响师。

前段时间,协会一名叫王蕊的志愿者主动找到崔建松说:“崔会长,我在单位负责档案整理,对电脑操作比较熟悉,能不能让我担任协会的候补音响师?”“太好了,协会的音响师队伍越来越壮大了!”崔建松高兴地说。

“接水组”提前备水

4月20日7时许,协会副会长万常松骑着三轮车载着两大桶水出了家门。

他刚到华油社区一会儿,协会“爱心车”就驶进大院。万常松帮着卸了会儿厨具,然后把自己准备的水倒进洗菜盆里。“你们先用我准备的水洗菜,我再去接几桶。”万常松把洗菜的水倒好了,便拎着水桶跟着社区工作人员去接水。

协会每次有活动,万常松都提前准备水。他常说:“提前备好了水,面粉、菜、厨具等一送到,志愿者们立马就能洗菜、和面,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万常松加入义工协会已有两年多。一次,协会志愿者在他所住的小区为老人包饺子,他看到后便上前询问情况。得知志愿者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到社区、村庄、养老公寓等地开展活动,万常松深受感动,当即就报名加入了协会。

最初,一到协会有活动的日子,崔建松都提前接上几桶水放在车上。作为协会负责人,忙得团团转的崔建松经常接完水忘了关水龙头,导致家里几次被水泡。万常松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把准备水的活儿揽过来。他自己买了两个大塑料桶,每次有活动,都提前接好水带过去。

“协会的暖心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崔建松说,10年来,他带领协会志愿者先后走进我市16家养老公寓、50多个村庄和社区,为3万余名老人包了45万余个爱心饺子,他将带领志愿者在助老敬老的公益路上一直走下去。

采访手记

饺子传递温暖

小 祁

笔者采访结束要离开时,崔建松指着旁边一辆白色的汽车说:“这是协会新置办的爱心车。旧的爱心车由于年头太久,经常出故障。前几天协会开会的时候,我把这个情况提了下,志愿者们当场就决定捐款,20多分钟就捐了7万多元。”言语间,崔建松满是欣慰。

爱心饺子背后的暖心事,三言两语道不尽。

这是无数颗爱心的汇聚。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持之以恒的奉献难能可贵。“包饺子组”的志愿者争着准备食材,“装卸组”的志愿者专职负责厨具、遮阳棚、桌椅板凳等物品的装卸,秘书处的志愿者筹划活动的每个细节……每位志愿者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爱心不分大小而在于长久付出。这份坚持,如同一束光,带动着更多的人关注公益、投身公益。

这是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志愿者们多年来的坚持,不仅让老人们品尝到美味的饺子,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样的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愿景在现实中落地。

小小饺子传递的社会温情,是关怀、是奉献、是和谐。这让我们看到,平凡之举亦可汇聚成大爱之海。愿这样的暖心场景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与参与,让更多人在细微之处感受到人间大爱与社会温情。

2025-04-30 本报记者 祁 洁 摄影报道 沧州市义工协会10年来以爱为“馅”,“包”出真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2260.html 1 45万个爱心饺子背后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