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第06版:06

名师走进市一幼“把脉开方”

专题研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张春炬(右四)与老师们观摩户外音乐区活动。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韩 颖 柴亚芳

近日,沧州市第一幼儿园举办了“幼儿自主游戏观察与评价”专题研修。沧州市名校长卢明工作室和沧州市中小学名师智建琴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以及来自市区和下辖区县多所幼儿园的120余名幼教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市第一幼儿园特邀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春炬莅临指导。她通过沉浸式诊断、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幼儿园自主游戏“把脉开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入现场 精准分析问题

在小班建构游戏现场,张春炬看到几名小朋友正在用积木进行搭建。她缓步上前,轻轻地将旁边没人用的小汽车和动物模型放在孩子们身旁。瞬间,原本安静的游戏氛围被“点燃”,孩子们兴奋地把汽车驶入围合场域。张春炬见状,什么都没说,而是蹲下身开始进行搭建。

“我的小汽车能停到你的停车场吗?”

“当然可以!”

一句简单的问话,她就成为了孩子的玩伴。不一会儿,车道、停车场、动物园在她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呈现出来。

她以玩伴的身份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巧妙地引导游戏情节发展。她的敏锐观察和适时介入,将游戏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链接。回归生活场景的建构游戏,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建构水平,而且赋予了建构游戏新的意义。

编织区、种植区、户外音乐区……张春炬深入室内和户外自主游戏现场,通过观察、思考、询问、分析、指导,以敏锐的专业眼光,针对幼儿游戏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材料与幼儿能力水平的适配性、儿童视角下的环境创设及有效师幼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与参研教师展开了深入探讨。

张春炬指出,市第一幼儿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投放了丰富多元、兼具层次性和探索性的活动材料。孩子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收获了更多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充分链接自然、社会与生活,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习得知识与技能,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

研讨碰撞 指明提质方向

在随后的研讨中,观摩教师们热情高涨,纷纷分享感受。

“张春炬老师的专业示范和引领,让我们立足教育实践,真观察、真学习、真反思。这次走进市一幼,我看到孩子们自主游戏的材料很丰富,而且幼儿园通过利用专业的社会资源,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观摩中我与几个小朋友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感觉市一幼在教育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在班级环境布置上,都是利用一些废旧材料,让小朋友进行创造和手工制作,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市一幼的公共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楼梯下的自然生态观察角、走廊里的科学观察区、楼道中的建构区,让我看到了‘把环境真正还给孩子’这一理念的真正落地。但是,如何给孩子提供更精准的观察材料,如何让孩子更便捷地实践操作,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张春炬围绕“诊断”情况,分享了很多宝贵经验。她指出,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丰富的操作性材料,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要让“活教育”思想扎根教育实践,将幼儿生活场所转变为教育阵地,积极践行“五公里资源地图”行动,将自然资源、社区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要深入学习《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抓好常态化日常评估,重视过程性评价;要赋权儿童,让教育真正发生。

专题讲座 助力教师成长

当天下午,张春炬还以“‘活教育’视阈下师幼互动策略”为主题作专题讲座。

她以“螺丝钉掉了之后”这一案例切入,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直击师幼互动痛点,引发教师对日常教育细节的深入思考。

讲座中,她生动诠释陈鹤琴先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思想,详细剖析师幼互动策略与步骤。“慢下来,关注当下”“倾听儿童”“向儿童表示尊重”“从走近儿童到走进儿童”等实用指南,让各幼儿园的教师们收获满满“干货”。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沧州市第一幼儿园将充分发挥沧州市名校长卢明工作室的作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站在儿童视角,回归儿童立场,倾听儿童声音。从优化材料投放的“小切口”,撬动教育改革的“大格局”。让每一处游戏角落都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 “肥沃土壤”,让每一次师幼互动都化作润泽心灵的“温暖春雨”。

2025-05-22 专题研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3838.html 1 名师走进市一幼“把脉开方” /enpproperty-->